研究背景发展具有高比能的电池对于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至关重要。之前的研究已经探索了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电池的比能量,如开发新的高容量电极材料(如高镍氧化物正极、硫正极和锂金属负极),以及增加电极活性材料的载量和密度,但金属集流体(铜和铝)的“自重”所占百分比仍十分高,制约了能量密度的提高。因此,合理设计集流体对于发展高比能锂金属电池至关重要。成果简介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杨远教授团队在Joule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current collectors for batteries with high specific energy”的论文。该工作分析了轻质集流体对锂-高镍正极和Li-S电池比能量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优势和挑战。同时,以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产品常用的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指出了不同类型电池之间,对集流体的不同要求,如加工方式和机械强度等。研究亮点(1)分析了发展轻质集流体的不同策略,并指出了相应的优缺点;(2)虽然集流体轻量化增加了电池的比能量,但也应注意在电池阻抗、散热能力和力学方面的影响;(3)指出了高加工成本仍然是轻量化集流体工业制造的主要障碍。图文导读1.金属集流体的发展实际上,之前论文对于轻量化集流体研究已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图1)。研究表明,1999年,Cu和Al集流体的厚度分别为20 μm和18 μm,分别占电池重量的19.3%和5.7%。2011年,Cu和Al的重量百分比下降到9.6%和4.4%。2016年,Cu和Al的厚度分别为10和15 μm。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Cu和Al集流体厚度仅为6 μm和10 μm,占电池重量的6.4%和3%。
图1 1999年至2018年,传统锂离子电池中Cu和Al集流体的厚度和重量占比。 2.锂金属电池系统中的集流体轻量化虽然Cu和Al现在占电池重量的比例较低,但高容量电极材料的快速发展,可能会迅速降低电极材料的重量,并再次增加集流体在电池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合理设计轻量化集流体可使电池比能量增加5%-20%(20-100 Wh kg-1)。图2A显示了基于锂/高镍氧化物的软包电池,在贫电解液下的比能量与Al和Cu集流体厚度的关系。同时,鉴于Cu比Al的密度大(8.9 vs. 2.7 g cm-3),因此Cu对电池比能量的影响大于Al。此外,如果集流体能够完全去除,比能量将达到425 Wh kg-1,比现有的最高比能量还多15%。图2B和2C中绘制了比能量与集流体厚度、硫载量、硫利用率和E/S(电解质/硫)的关系。研究表明,相比通过提高硫载量实现更高的Li-S电池比能量,通过减少集流体的质量实现高比能的方式更加显著。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锂金属电池而言,完全去除Cu集流体,面临着锂负极不均匀沉积/剥离、局部温度升高、电子电导率降低的挑战。与此同时,完全去除Al集流体,则面临着正极低电导率的缺陷(一般为1 S cm-1),远远低于期望值(>1000 S cm-1)。
图3 (A)Cu纳米线箔集流体的SEM图像;(B)多孔直径为20 μm的铜箔;(C)金属溅射或蒸发到薄塑料箔上制备轻质集流体;(D)使用较薄集流体的电池电阻增加和比能量增加的关系。 3.轻质集流体的潜在问题虽然集流体轻量化增加了电池的比能量,但也应该注意在其他方面提出的挑战。a、电池阻抗的增加。集流体的电阻与其厚度成反比,使用6 μm Cu和10 μm Al厚集流体的电子电阻为0.14 mΩ,但0.5 μm Cu和0.5 μm Al的电子电阻迅速增加到2.2 mΩ,占总电池电阻的14%以上(图3D)。b、较薄的集流体会降低沿平面方向的导热率,从而降低电池的散热能力,并增加了热失控的可能性。c、较薄的集流体具有更低的力学性能,从而在电极涂覆和煅烧方面增加了困难。虽然轻质集流体可以降低电池的原材料成本,但更先进加工技术则增加了制造成本。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使用轻量化集流体增加电池比能量的方式,同时总结了制备更薄集流体的不同策略,以此满足人们对于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尽管挑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方面,但通过优化制备工艺,降低成本,更轻质的集流体必将是高比能清洁储能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献链接Engineering current collectors for batteries with high specific energy (Joule, 2021, DOI: 10.1016/j.joule.2021.03.027)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1.03.027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