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雄文Science Advances:Cu-MOF电催化析氢新进展!
研究团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教授
研究内容:报道了通过简单的模板式溶剂热反应和随后的氧化还原刻蚀策略,在铁氢氧化物[Fe(OH)x]纳米盒(NBs)表面精准设计和合成了一层完全负载的超薄导电铜基MOF(Cu-MOF)([Fe(OH)x@Cu-MOF])。
文献信息:Exposing unsaturated Cu1-O2 sites in nanoscale Cu-MOF for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Sci. Adv., 2021, DOI: 10.1126/sciadv.abg2580) [原文链接]
一个羟基,登上Nature!
研究团队:维也纳技术大学的Ulrike Diebold教授等
研究内容:借助具有qPlus传感器的高分辨率,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成功评估了In2O3(111)上单个羟基的酸性。并将该方法拓展到其他氧化物表面羟基位点酸性的表征,为深入理解表面的去质子化/质子化状态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向。
文献信息:Direct assessment of the acidity of individual surface hydroxyls. (Nature, 2021, DOI: 10.1038/s41586-021-03432-3) [原文链接]
这篇最新Joule教你制备结果可高度重复的扣式全电池
研究团队: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Jie Xiao等
研究内容:讨论了镍锰钴(NMC)阴极和石墨阳极组成的高质量纽扣全电池的制备过程中科学与工程关系。从电极制备、电池构建、静置时间和测试等不同方面研究了影响全电池性能的关键参数。基于本工作中讨论的原则,研究人员不仅可以轻松地重复这项工作,而且还可以将这些知识进一步应用于其他纽扣全电池,如Si基、Sn基电池和Na离子电池。
文献信息:Achieving highly reproducible results in graphite-based Li-ion full coin cells. (Joule, 2021, DOI:10.1016/j.joule.2021.03.016) [原文链接]
山东大学吴昊、邓伟侨团队AEM:酸性介质制备分级Co基化合物用于高效电解水
研究团队:山东大学吴昊课题组
研究内容:发现酸性介质制备策略应用于Co体系时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组分和结构演化。如图一所示,由于CoCO3的溶度积常数较小,Co2+与CO32-结合力较强,水解产物组分为Co(CO3)0.5(OH)·0.11H2O,其结构展现出与Ni体系相似的双层纳米片,验证了pH自调节生长机理。且通过调节反应条件,纳米片可控地分解成Co3O4纳米颗粒,形成多级结构。
文献信息:Acidic Media Regulated Hierarchical Cobalt Compounds with Phosphorous Doping as Water Splitting Electrocatalysts (Adv. Energy Mater., 2021, DOI: 10.1002/aenm.202100358) [原文链接]
信笔涂鸦,即成电池:基于Cathode-less设计的可持续和高能量密度水系二次锌锰电池
研究团队:莱布尼茨固体与材料研究所Oliver G. Schmidt院士和朱旻棽研究员团队
研究内容:提出了一种无正极(cathode-less)构型的“battery-everywhere”设计,通过解耦凝胶电解质,成功制备出可在高达约2 V放电电压平台下稳定运行的高能量密度水系二次锌锰电池。无正极的设计省去了电池制造过程中使用电极浆料的步骤,只需要使用集流体用作导电介质,即可在电池充电过程中在集流体上原位电沉积生成锰基氧化物(MnOx),以用作正极。同时,解耦电解质的设计抑制了氧气的析出,从而提高了电池容量和能量效率,并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与混合电解质相比,使用解耦电解质的电池面积容量还增加了一倍。最后,作者还提出了“battery-everywhere”的概念,只需将导电石墨墨水涂在玻璃、纸张、金属、织物和木材等日常物品上,与解耦电解质整合即可将它们转变为电池,可以随时随地为电子设备供电。此外,水凝胶电解质可以通过用特定的电解质溶液重新浸泡而回收利用,且再生电池具有与原始电池相近的性能,符合可持续性、环境友好的电池设计。
文献信息:Battery-Everywhere Design Based on a Cathodeless Configuration with High Sustainability and Energy Density. (ACS Energy Lett., 2021, 10.1021/acsenergylett.1c00555) [原文链接]
ACS Catalysis:RhCu协同催化新进展!
研究团队:弗吉尼亚大学T. Brent Gunnoe、加州理工学院William A. Goddard, III等
研究内容:报道了以[(η2-C2H4)2Rh(μ-OAc)]2作为催化剂前体分子、加入Cu(OPiv)2形成催化剂体系,驱动苯、乙烯合成苯乙烯过程的反应机理;鉴定了催化剂的活性结构。
文献信息:Mechanistic Studies of Styrene Production from Benzene and Ethylene Using [(η2-C2H4)2Rh(μ-OAc)]2 as Catalyst Precursor: Identification of a Bis-RhI Mono-CuII Complex As the Catalyst. (ACS Catal., 2021, DOI: 10.1021/acscatal.1c01203) [原文链接]
福州大学徐艺军Angew综述:光催化CO2还原!
研究团队:福州大学徐艺军教授
研究内容:综述了基于多相光催化的CO2稳定化与有机物合成结合的协同光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的研究进展。
文献信息:Coupling Strategy for CO2 Valorization Integrated with Organic Synthesis by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sis. (Angew. Chem. Int. Ed., 2021, DOI: 10.1002/anie.202101667) [原文链接]
JACS综述:从一些MOF中出现的难以预料性质进行结构设计
研究团队: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Mark D. Allendorf等
研究内容:报道了文献相关报道中出现的一些未曾预料出现的现象。通过分析,作者认为这种偏离预期结果的现象并不是单独现象,而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和过程。虽然通过金属配位结构、有机配体拓扑结构能够有助于对MOF性质进行理解,作者认为偏离理想晶体学结果可能与一些非常重要和未曾预料的性质有关。这项规律说明了MOF材料的高度复杂性,而且能够让研究者对广泛论文相关的报道进行比较深入的重新探索,揭示一些新型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
文献信息:What Lies beneath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rystal Structure? New Design Principles from Unexpected Behaviors. (J. Am. Chem. Soc., 2021, DOI: 10.1021/jacs.0c10777) [原文链接]
MOFs,韩宇又一篇JACS!
研究团队: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韩宇等
研究内容:报道了一种具有较高催化反应活性的异相催化剂Ni-ZIF-8,能够进行乙烯二聚反应。该催化剂中具有独立的位于ZIF晶体表面Ni活性位点,这种催化剂能够以简单的一锅法,通过电子结构为d8的Ni2+与ZIF-8的三维骨架之间相互作用合成得到。Ni位点的平面四方配位结构是导致该异相催化剂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原因。
文献信息:Highly Active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Ethylene Dimerization Prepared by Selectively Doping Ni on the Surface of a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 (J. Am. Chem. Soc., 2021, DOI: 10.1021/jacs.1c02272) [原文链接]
表面修饰,成就一篇JACS!
研究团队:大连理工大学王敏、大连化物所王峰等
研究内容:报道了一种能够有效的同时改善光催化剂中电子、质子传输的方法,通过在CdS催化剂界面修饰SO4离子实现。界面上修饰的[SO4]具有双重作用,接受质子促进质子转移,提高价带的氧化电势改善电子转移,从而有效的促进生物质光催化生成合成气。
文献信息:Surface Sulfate Ion on CdS Catalyst Enhances Syngas Generation from Biopolyols. (J. Am. Chem. Soc., 2021, DOI: 10.1021/jacs.1c00830) [原文链接]
大孔、介孔、微孔!这篇ACS Catalysis造孔有一套!
研究团队:沈阳师范大学赵震、波兰雅盖隆大学Zbigniew Sojka等
研究内容:报道了一种新型多孔K-OMS-2/3DOM-m Ti0.7Si0.3O2催化剂,其中Ti0.7Si0.3O2基底中包含规则大孔、介孔,K-OMS-2活性相含有微孔结构。
文献信息:Hierarchical Porous K-OMS-2/3DOM-m Ti0.7Si0.3O2 Catalysts for Soot Combustion: Easy Preparation,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Good Resistance to H2O and SO2. (ACS Catal., 2021, DOI: 10.1021/acscatal.1c00748) [原文链接]
中山大学AM:这个催化剂载体,很有意思!
研究团队:中山大学张杰鹏教授、Chun‐Ting He等人
研究内容:报道了氢键超薄纳米片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载体。
文献信息:Graphene-Like Hydrogen-Bonded Melamine–Cyanuric Acid Supramolecular Nanosheets as Pseudo-Porous Catalyst Support. (Adv. Mater., 2021, DOI: 10.1002/adma.202007368) [原文链接]
Ru催化,最新JACS!
研究团队: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张波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
研究内容:报道了采用一种双调节策略来抑制LOM和调节活性Ru位点的电子结构。
文献信息:Stabilizing Highly Active Ru Sites by Suppressing Lattice Oxygen Participation in Acidic Water Oxidation. (J. Am. Chem. Soc., 2021, DOI: 10.1021/jacs.1c00384) [原文链接]
2天2篇JACS,MOFs连续取得新进展!
研究团队:维克森林大学Timo Thonhauser、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Kui Tan等
研究内容:报道了通过光谱相关表征,验证了缺陷位点消除的配体是通过羧酸配位、水分子的氢键作用进行补偿,而且进一步通过计算模拟进行了验证。
文献信息:Defect Termination in the UiO-66 Family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The Role of Water and Modulator. (J. Am. Chem. Soc., 2021, DOI: 10.1021/jacs.1c01408) [原文链接]
世界纪录!丰田公司实现目前最高水平的人工光合作用,比植物还厉害!
研究团队:日本丰田中央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有限公司的Naohiko Kato研究团队
研究内容:报道了一个可将CO2转化为甲酸的大型太阳能电池。
文献信息:A large-sized cell for solar-driven CO2 conversion with a solar-to-format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7.2%. (Joule, 2021, DOI: 10.1016/j.joule.2021.01.002) [原文链接]
石墨炔碳材料正极催化剂助力高效Li-CO2电池
研究团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王斌,程建丽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辉彪研究员合作
研究内容:通过偶联反应合成了含有丰富sp杂化碳原子的石墨炔碳材料作为Li-CO2电池的正极催化剂。石墨炔做为一种碳的新型同素异形体,具有由二炔键连接苯环组成的多孔平面网络结构,可以有效提升对于CO2分子的吸附和锂离子的扩散,促进放电产物Li2CO3在石墨炔表现的均匀成核和可逆分解。使用石墨炔材料组装的Li-CO2电池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具有约1.5 V的低过电位和18416 mAh·g-1 的高放电容量,在 400 mA•g-1 电流密度和1000 mAh•g-1截止容量下电池可以稳定循环158圈,显示出优异的倍率和循环稳定性。此外,使用石墨炔作为正极催化剂组装的柔性带状Li-CO2电池显示出高达165.5 Wh·kg-1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优异的机械弯折性能,显示出其在柔性能量储存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文献信息:Rechargeable Li-CO2 Batteries with Graphdiyne as Efficient Metal-Free Cathode Catalysts. (Adv. Funct. Mater., 2021, DOI:10.1002/adfm.202101423) [原文链接]
抑制电极间传质串扰,大幅提升锂空气电池能量效率和循环稳定性
研究团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刘子萱副研究员与江汉大学王德宇教授、中科院物理所李泓研究员合作
研究内容:通过抑制电极间传质串扰,大幅提升了锂空气电池的能量效率和循环寿命。通过加入Li+过滤膜(TLL),有效抑制了金属锂电极表面副反应造成的电极钝化,以及溶剂/液相催化剂(RM)损耗。采用Li+过滤膜和液相催化剂{3[4-(二乙胺基)苯基]胺,TDPA}的电池稳定循环1500周(500 mAh·g-1定容),同时将能量效率提升至94.1%,为目前报道的最高值,充分显示出抑制电极间传质串扰对电池性能的重要影响。
文献信息:High-performance Li-air battery after limiting inter-electrode crosstalk.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1, DOI:10.1016/j.ensm.2021.04.022) [原文链接]
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徐吉静教授今日Nature:固态锂空电池新突破!
研究团队: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和徐吉静教授(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内容:报道了一种高度稳定的柔性固态锂空电池,其中使用超薄、高离子电导的锂离子交换沸石X(LiX)膜(LiXZM)作为固态电解质,LiXZM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低电子电导率以及对空气和锂负极出色的稳定性。同时,固态锂空电池的集成结构中采用碳纳米管(CNT)作为正极,这有利于降低界面阻抗。沸石的固有化学稳定性有效抑制了电解质因锂或空气作用而引起的电池性能衰退。此外,与包含有机电解质的传统Li-Air电池相比,集成的SSLAB在环境空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文献信息:A highly stable and flexible zeolite electrolyte solid-state Li-air battery. (Nature, 2021, DOI:10.1038/s41586-021-03410-9) [原文链接]
Nat. Mater.:锂枝晶穿过陶瓷固态电解质的机制及缓解策略
研究团队:英国牛津大学Peter G. Bruce教授等
研究内容: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和相衬原位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并结合空间映射的X射线衍射,能够跟踪对称电池Li/Li6PS5Cl/Li在锂沉积过程中裂纹的演化,以及锂进入固态电解质后的生长情况。这种硫基固态电解质不仅具有高导电率,其与锂金属还可形成几纳米厚的稳定SEI。Li6PS5Cl与LAGP相比,其是研究电解质断裂的好例子,没有界面相的连续形成,以及通过固体电解质生长并伴随产生体积变化,从而能够将电解质断裂只归因于锂沉积。
文献信息:A Visualizing plating-induced cracking in lithium-anode solid-electrolyte cells. (Nat. Mater., 2021, DOI:10.1038/s41563-021-00967-8) [原文链接]
做锂对称电池研究,这点常被忽视,否则没对比价值!
研究团队:达尔豪斯大学Mickael Dollé等
研究内容:使用聚乙烯氧化物聚合物作为锂宿主。选择该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是因为其热稳定性、高盐溶解度以及与锂金属相比的电化学化学稳定性。此外,聚氧化乙烯-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PEO-LiTFSI)聚合物电解质在高于熔化温度(60℃)时拥有高导电性,允许高速的锂剥离和电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LM-SSB(采用固态电解质的锂对称电池)在商业上是可行的,最近该技术集成到梅赛德斯-奔驰最大的全电动公共汽车eCitaro G。尽管有一些公司使用LM-SSB,但进一步的改进是实现日常使用中安全、能量更密集的技术的关键。
文献信息:On the Importance of Li Metal Morphology on the Cycling of Lithium Metal Polymer Cells. (J. Electrochem. Soc., 2021, DOI:10.1149/1945-7111/abf017) [原文链接]
钙钛矿电池走向商业化的关键时刻,路该往何方?这篇Joule值得一看!
研究团队:乔治亚理工学院Juan-Pablo Correa-Baena,剑桥大学Samuel D. Stranks,伦敦帝国理工学院Robert L.Z. Hoye等
研究内容:通过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低剂量、低角度环形暗场成像,人们已经获得了FAPbI3和MAPbI3薄膜的原子分辨率图像,这种原子水平的理解为卤化钙钛矿卓越性能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残留的前驱体PbI2和FAPbI3晶粒之间具有连贯,无缺陷,低应变的界面,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少量的PbI2可能不会损害电池性能。同时,钙钛矿中相对未被探索的结构缺陷、但常见的堆积缺陷和刃位错(图1A和1B),可能对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对FAPbI3/FAPbI3晶界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大多数三点晶界是连续结晶的,但一些晶界明显包含非晶态材料和排列的点缺陷(图1C和1D)。对观察到的结构缺陷进行完整、连贯地理解需要更多的工作,重点是结合光物理信息和模拟的原子分辨率成像,以确定哪些缺陷与材料的稳定性和性能最相关。
文献信息:Pressing challenges in halide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from the atomic to module level. (Joule, 2021, DOI: 10.1016/j.joule.2021.03.011) [原文链接]
南开大学焦丽芳教授课题组Energy and Fuels封面综述:钠基固态电解质
研究团队:南开大学焦丽芳教授团队
研究内容:文章依次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无机固态电解质(氧化物/硫化物)及复合固态电解质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它们的研究进展,同时详细阐述了各自的钠离子传导机理,存在的优缺点及面临的挑战。此外,本文明确指出固态电解质的瓶颈问题是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兼容性问题,并对电极/电解质界面和固态电解质本身的界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最后,文章对开发高性能的钠基固态电解质的研究前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文献信息:Solid-state Electrolytes for Sodium Metal Batteries. (Energy Fuel, 2021, DOI:10.1021/acs.energyfuels.1c00347) [原文链接]
上海交大ITEWA团队ACS Energy Letters论文:提出从空气中取能实现超高能量密度储热的吸附热池
研究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和李廷贤研究员领衔的能源-空气-水ITEWA团队
研究内容:提出了基于石墨烯气凝胶复合吸附剂的超高能量密度吸附热池(STB),通过石墨烯气凝胶复合吸附剂与空气中水蒸汽之间的解吸-吸附实现储热与放热,同时通过热力循环实现储热阶段的热能梯级利用和放热阶段的热能提质利用,能量密度可高达1580 Wh·kg-1, 是传统显热/相变储热的20-30倍,结合热能的梯级利用和提质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了向外界的连续供热。
文献信息:Ultrahigh-Energy-Density Sorption Thermal Battery Enabled by Graphene Aerogel-Based Composite Sorbents for Thermal Energy Harvesting from Air. (ACS Energy Lett., 2021, DOI: 10.1021/acsenergylett.1c00284) [原文链接]
南京工业:阳阴离子共掺及集成化电极设计助力快充锌-空气电池
研究团队:南京工业大学廖开明副教授和邵宗平教授(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内容:基于Fe、Cl共掺杂氮化镍(FC-Ni3N)纳米粒子与触须状的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相结合,成功构筑了一种新型的无贵金属双功能三维交联结构的阳/阴离子共掺杂电催化剂。研究表明,在NCNT上原位生长FC-Ni3N(FC-Ni3N/NCNT)可实现性能优异的OER催化剂,所组装的锌-空气电池展示了超快的充电速度和长循环寿命。
文献信息:Tailoring Charge and Mass Transport in Cation/Anion-codoped Ni3N/N-doped CNT Integrated Electrode toward Rapid Oxygen Evolution for Fast-Charging Zinc-Air Batteries. (Energy Storagy Mater., 2021, DOI:10.1016/j.ensm.2021.04.013) [原文链接]
南开大学李福军课题组PNAS:表面等离激元诱导锂-氧气电池
研究团队:南开大学李福军研究员团队
研究内容:将Au纳米颗粒负载到富含氮缺陷(NV)的氮化碳(C3N4)上,制备出等离激元异质结Au/NV-C3N4,作为锂-氧气电池的双功能正极催化剂。Au纳米颗粒的等离激元增强效应可大幅提升可见光的吸收,异质结界面处的空间电荷层可延长光生电子和空穴寿命,C3N4上的NV吸附并活化O2,使光生电子高效注入O2分子反键轨道,提升ORR过程的动力学,促进放电产物Li2O2的生成;充电时,空穴在外加电压驱动下高效氧化Li2O2,释放出O2。锂-氧气电池的放电电压提高到3.16 V,超过了无光照时的平衡电压200 mV,充电电压降至3.26 V,能量效率高达97.0%,同时电池也获得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文献信息:Surface plasmon mediates the visible light-responsive lithium-oxygen battery with Au nanoparticles on defective carbon nitrid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1, DOI:10.1073/pnas.2024619118) [原文链接]
孙永明/杨辉/李晨辉教授:晶粒细化和孔隙结构设计解决锂电池锡箔负极电化学-力学失效
研究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孙永明教授、杨辉教授、李晨辉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
研究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电化学-力学耦合模拟及电化学测试,系统研究了Sn箔负极在电化学循环时的失效过程。证明了通过晶粒细化和孔隙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缓解Sn箔的电化学-力学失效行为。进一步,作者设计了一种三维相互穿插的多孔Sn(3DIP-Sn)箔,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电解液浸润性、细化的晶粒(300-500 nm)、三维孔隙结构以及适中的孔隙率(58.7%),因此其在半电池或全电池中都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文献信息:Circumventing chemo-mechanical failure of Sn foil battery anode by grain refinement and elaborate porosity design. (J. Energy Chem., 2021, DOI: 10.1016/j.jechem.2021.03.053) [原文链接]
Co PNP催化剂在羰基化合物加氢反应中的稳定性研究
研究团队:莱布尼茨催化研究所焦海军等
研究内容:本工作在基于脂肪族PNP钳形钴配合物催化羰基化合物加氢反应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脂肪族PNP钳形钴(I/III)配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反应,并系统研究了其催化羰基化合物(CH2O、PhCHO、CH3COCH3、PhCOCH3、PhCOOCH3)加氢反应过程中的稳定性、真正的活性物种以及优势反应机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相互转换反应的最低能量路径存在自旋交叉,且羰基化合物加氢反应的机理和底物性质以及反应条件相关。能量性质相关分析表明,醛酮底物的H–转移能垒ΔG≠(H–)和底物的氢负离子亲和势以及醛酮酯底物的H+转移的逆反应能垒ΔG≠,–(H+)和产物的脱质子能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文献信息:Catalytic Activity of Aliphatic PNP Ligated CoIII/I Amine and Amido Complexes in Hydrogenation Reaction—Structure, Stability, and Substrate Dependence. (ACS Catal., 2021, DOI: 10.1021/acscatal.0c05562) [原文链接]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从六方相到单斜相:晶相调控提升氧化钨的本征催化活性
研究团队: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杨军副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李云松副教授
研究内容:从晶体结构对氧化钨的电子结构及吸附能的影响为切入点,以六方相和单斜相WO3为代表,构建了晶体结构与本征活性的关系,证明了优化催化剂的本征催化活性对性能提升的重要作用。
文献信息:EngineeringCrystalline Phase to Boost the Intrinsic Catalytic Activity of Tungsten Oxides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21, DOI:10.1021/acssuschemeng.1c00485) [原文链接]
ACS Catalysis:单原子Sn催化CO2电催化还原新进展
研究团队:湖南大学张世国等
研究内容:报道了配位结构独特的Sn单原子催化剂(Sn-C2O2F),该结构的催化剂电催化反应性能与传统的Sn-N4催化剂性能完全不同,产物由HCOO-转变为CO。
文献信息:Nonnitrogen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Steering Electrochemical CO2-to-CO Conversion over Single-Atom Tin Catalysts in a Wide Potential Window. (ACS Catal., 2021, DOI: 10.1021/acscatal.0c05514) [原文链接]
ACS Catalysis:炔烃半氢化新进展
研究团队:苏州大学邵琪、黄小青、李有勇教授
研究内容:报道了一种二维(2D)增强的界面约束效应,其导致了铅(Pb)物种与超薄2D钯纳米片(Pd NSs)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的Pd-Pb NSs在苯乙炔半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可达100%,高选择性达到95.8%,以及2256 h-1的高活性。此外,它还可以至少进行6个循环,而转化率和选择性衰减有限。
文献信息:Interface Confinement in Metal Nanosheet for High-Efficiency Semi-Hydrogenation of Alkynes. (ACS Catal., 2021, DOI: 10.1021/acscatal.1c00200)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