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第一作者:刘琦 王翌州通讯作者:周栋*,李宝华*,纪秀磊*,汪国秀*单位:清华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背景】锂离子电池的问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锂离子电池中的锂和过渡金属(比如钴、镍)储量有限且价格高昂,难以满足近年来经历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以及电网储能等领域的需求。因此,开发具有低成本且高能量密度的新型电池体系十分重要。其中,阴离子穿梭型二次电池受到了广泛关注。一方面,阴离子通常基于氟,氯等储量丰富的元素,且普遍采用石墨等廉价电极材料,因而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阴离子型电池普遍具有与碱金属电池相比较高的理论体积能量密度。这些优点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储能体系。在本文中,我们深入解析该类电池中阴离子的物理化学过程,并系统综述了”摇椅式”阴离子电池、双离子型电池以及反向双离子型电池近年来的进展,并在最后对于促进阴离子型电池在未来大规模储能方向的应用提出了分析与展望。 【文章简介】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的李宝华教授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纪秀磊教授、澳洲悉尼科技大学的汪国秀教授和周栋博士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上发表题为“Rechargeable anion-shuttle batteries for low-cost energy storage”的综述文章。阴离子型电池具体包括“摇椅式”阴离子电池,双离子型电池(包括插入型,转换型,以及转换插入型),以及反向双离子型电池三类。该文章首次对不同类型的阴离子型电池的穿梭机制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应用于阴离子型电池中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最后,总结了阴离子型电池发展的现有难题,并展望了阴离子型电池技术在未来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