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金属负极具有低的工作电位和高容量,适用于制备本征安全和低成本的二次电池。然而,锌负极循环面容量一般小于1 mAh cm-2,相应的锌负极利用率小于10%,导致全电池能量密度不理想。电镀/剥离过程中锌金属的较大体积变化,很容易导致锌的不均匀生长,形成锌枝晶和“死锌”,加剧了电解液分解,在负极侧产生H2。这种不可逆性会导致电池容量快速衰减、短路、电解质消耗和电池胀气。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有效的策略来避免上述问题。
成果简介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金旭工程师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Gradient fluorinated alloy to enable highly reversible Zn-metal anode chemistry”的论文。该工作通过一种简便的溶液浸渍方法,原位构建了空间梯度氟化合金(GFA)涂层,来解决锌金属负极问题。这种GFA涂层结合了导电涂层、绝缘涂层和3D框架的优势,极大提高了锌金属负极的可逆性,抑制了枝晶生长和析氢。受保护的Zn负极能够在3 mA cm-2和3 mA cm-2下稳定循环。与I2正极匹配组装的软包全电池面积容量为6 mAh cm-2,且相应的Zn利用率达到34%,能够稳定循环300次。
图2、(a)GFA-5和裸锌的BET曲线;(b)GFA-5和裸锌对称电池在初始状态下的阻抗谱;(c)裸Zn和GFA-5电极在施加2 mA电流下的电压响应;(d)5 mV恒电位极化下的电流-时间曲线;模拟的GFA-5电极(e)电场分布,和(f)Zn2+浓度。3. 电化学性能测试循环伏安(CV)曲线(图3a、3b)显示,裸锌对称电池几乎呈现一条直线。而GFA-5对称电池在0.16 V和-0.16 V处出现了一对宽的氧化还原峰。这对氧化还原峰可以对应合金化-去合金化过程。与裸锌电池(19.2 mA cm-2)相比,GFA-5电池的响应电流密度(52.3 mA cm-2)较大。GFA-5对称电池的初始Rct为33.1 Ω,20次循环后增加到39 Ω,50次循环后增加到46 Ω,与裸锌电池相比变化小得多(图3c),表明GFA-5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1 mAh cm-2、1 mA cm-2测试条件下,GFA-5对称电池能够稳定循环2000小时,其电压曲线保持稳定(图3d)。而裸锌在280小时后出现较大的电压波动,这可能是由于电解质分解、电池胀气和内阻增加导致。GFA-5电池的成核过电位为76 mV,裸Zn的为130 mV(图3e),表明GFA-5上的锌成核在动力学上更有利。
图3、(a-b)裸锌和GFA-5对称电池在第1、2、5、10和20圈的CV曲线;(c)不同循环圈数下GFA-5对称电池的阻抗谱;(d)裸锌在1 mA cm-2,1 mAh cm-2条件下的电压曲线;(e)(d)图中的首圈电压曲线;(f)3 mAh cm-2,3 mA cm-2条件下,GFA-5循环的电压曲线;(g)26-30圈和66-70圈的电压曲线;(h)裸锌和GFA-5电极的倍率性能,以及(i-h)平均电压极化。4. 沉积过程光学图像图4a显示,循环20圈后,在裸Zn表面和横截面上观察到不均匀的Zn。循环50和80次后,Zn枝晶逐渐聚集并生长,同时,气泡也在循环过程中合并和长大。而GFA-5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出现枝晶或气体逸出的迹象。用原位气压检测器来量化电池的产气量(图4b)。结果显示,在GFA-5电极中镀锌期间没有产生气体,而在裸Zn中产生1.5 mmol气体,表明GFA-5电池几乎避免了水的分解。图4c和4d显示,循环后裸锌表现出不均匀的形貌,粗糙度大,枝晶明显。而GFA-5保护的锌负极表面相对光滑,并且GFA-5中的空隙被沉积的Zn局部填充(图4e和4f)。传质和电子转移过程如图4g所示。最后,将GFA-5涂层的性能与其他保护性涂层进行了对比(图4h)。GFA-5的面积容量和相应的循环寿命远优于其他保护涂层。
图4、(a)裸Zn和GFA-5对称电池循环时的原位光学显微镜图像;(b)原位压力检测器,用于记录产气量;(c)裸锌沉积状态下的表面和(d)横截面SEM图像;(e)GFA-5沉积状态下的表面和(f)横截面SEM图像;(g)GFA-5上Zn沉积过程的Zn离子转移和电子流动路径示意图;(h)GFA涂层与其他保护涂层之间的性能比较。5. Zn-I2全电池与裸锌相比,基于GFA-5的Zn-I2全电池CV曲线,表现出更小的极化(图5a)。倍率性能显示,在1 mA cm-2下GFA-5与裸Zn容量几乎相同,均在205 mAh g-1左右,而在10 mA cm-2下GFA-5保持较高的容量(图5b)。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显示,GFA-5负极的电压极化比裸Zn小(图5c和5d)。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进一步增加全电池面积容量和工作电流密度。结果显示,GFA-5全电池可以在5 mA cm-2下稳定循环1000次(图5e)。为了进一步体现GFA-5的优势,以双极结构组装了26 cm2的大尺寸软包电池,电池两侧采用GFA-5作为负极(图5f和5g)。GFA-5负极的面积容量为6 mAh cm-2,全电池容量为160 mAh(图5h),在锌箔初始厚度为30微米的基础上,实现了34%的锌负极利用率。在双极结构中,I2与Zn的P/N比为0.715,基于正负极材料计算的比容量为119 mAh g-1,对应的能量密度为134 Wh kg-1。软包电池7.7 mA cm-2下可稳定循环300次。大面容量(6 mAh cm-2)和高Zn利用率(34%)证明了GFA-5负极具有高的可逆性。
图5、基于裸Zn和GFA-5负极的Zn-I2电池(a)CV曲线,(b)倍率性能;裸Zn(c)和GFA-5(d)基Zn-I2电池在不同电流下的电压曲线;(e)GFA-5//I2电池的循环性能;(f)双极Zn-I2软包电池示意图;(g)160 mAh双极电池的光学图像;(h)GFA-5//I2电池在面容量为6 mAh cm-2和Zn利用率为34%条件下的循环性能。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锌负极表面原位构建了一种空间梯度氟化合金涂层,该涂层可以实现高度可逆的锌金属负极。GFA涂层中双相合金和氟化物的梯度分布,同时具备了导电和绝缘涂层的优势。GFA-5电极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出现枝晶,并抑制了电解质分解,从而提高了循环稳定性。在对称电池、Zn-I2和大尺寸软包电池等不同电池体系中进行测试后,GFA-5在容量、放电电压、容量利用率和循环稳定性方面均表现出优越性。组装的6 mAh cm-2面容量双极软包电池,能够在锌利用率高达34%的条件下稳定循环。这种空间梯度氟化合金涂层为下一步锌负极研究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