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研究背景

大多数关于LMB的研究采用过量的锂来实现较长的循环寿命,忽略了其对体积能量密度(VED)的负面影响,而负极/正极(A/C)比对体积能量密度的影响比对质量能量密度更敏感。由于锂的密度低(0.534 g cm-3),锂金属(2060 Ah L-1)的理论体积容量只有锂化石墨(LiC6)(719 Ah L-1)的三倍。因此,当A/C比超过2.87时,LMB在体积能量密度上失去优势(图1a)。负极侧的锂沉积会导致体积膨胀,并进一步粉碎,产生高的表面积和孔隙率,加剧了LMB的膨胀,并降低了体积能量密度(图1b)。此外,更高的电池膨胀率会降低锂的利用效率。因为高度多孔的锂更有利于锂和电解质之间的副反应,形成更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加剧了电解质和活性锂的不可逆损失(图1c)。这种高表面积的锂在剥离时容易形成死锂,进一步加速了电池衰减。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高度可逆的无负极锂金属电池,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图1、(a)A/C比对体积能量密度的影响;(b)锂沉积孔隙率对电池膨胀和体积能量密度的影响;(c)LMB中的锂基底和(d)AF-LMB中的铜基底上的锂沉积示意图。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索鎏敏教授和陈立泉院士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A Better Choice to Achieve High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论文。该工作证明锂沉积形态高度依赖于基底,在循环过程中,铜(Cu)基底上的锂沉积比锂基底上的锂沉积更可逆,且镀层更致密,这有利于保持高的体积容量和并提升锂利用率。因此,考虑到实际应用中需要避免使用过量的锂,以实现高的能量密度,将无负极LMB(AF-LMBs)(以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用于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电池将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研究亮点

(1)通过原位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铜基底上(AF-LMB)和锂基底(LMB)上锂沉积行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铜基底上的锂成核和沉积比锂基底上的致密得多(图1d)

(2)同时,通过原位压力传感器监测AF-LMB和LMB软包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电池膨胀,结果表明,AF-LMBs可以通过产生较小的体积膨胀来保持高的体积能量密度,而在Li基底上镀锂会增加电池厚度,并减少体积能量密度。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图文导读

使用压力传感器原位监测铜和锂基底上锂沉积厚度的变化,并进行SEM成像表征。根据胡克定律,厚度变化(ΔH)和压力变化(Δ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NCM作为首次充电的锂源,可提供5.58 mAh cm-2的Li(首次放电:5 mAh cm-2),如图2a、b所示。使用醚类电解质(6 m LiFSI in DME)对电池进行了电化学性能评估。由于具有更高的ΔP(Li和Cu基底分别为423和291 N;图2a,b),Li基底上的Li沉积厚度ΔH(86.33 μm)比Cu基底(59.39 μm)上的更高。这表明,Cu基底上的Li镀层比Li基底上的更致密,这归因于Cu基底上优异的Li成核动力学(图2a,b插图)。

循环后Li基底上的体积增长(17.9 μm)比Cu基底上的体积增长(6.53 μm,图2c)更显着,导致体积容量损失。因此,在此,Cu基底上新镀的Li不仅表现出更高的体积容量(961 Ah L-190.08%),而且容量保持率也比Li基底(665 Ah L-1, 82.65%)高(图2d)。此外,在19次循环后,Li在Li基底上循环的体积容量与孔隙率为27%的石墨粉(550 vs 523 Ah L-1)几乎相等。因此,Li基底的优势基本丧失。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图2、以(a)Cu和(b)Li基底作为负极集流体的NCM电池充放电曲线和相应的压力曲线;(c)Li在Cu和Li基底上循环的ΔH随时间的变化;(d)沉积在铜和锂基底上的锂的体积容量。

除了电化学结果外,还表征了在铜和锂基底上的锂沉积形貌(图3)。为了比较锂在铜和锂基底上的原位沉积行为,铜箔的一半被锂箔覆盖(图3a)。然后,将锂沉积在混合电极上。在镀锂20秒后,从混合电极的横截面光学显微图像观察到不同的锂成核行为(图3b)。Li在Cu基底上的形核更加均匀,Cu基底表面被Li核均匀覆盖,而Li基底表面的Li核呈岛状松散分布。岛状锂核在锂基底上的进一步生长导致形成高表面积的锂,伴随着许多孔洞和死锂形成(图3c)。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3、(a)原始Cu(左)和Li(右)基底的横截面OM图像;镀锂(b)20秒和(c)5分钟后铜和锂基底的横截面OM图像;沉积(d)0.25 mAh cm-2和(e)5 mAh cm-2的锂后,Cu(左)和Li(右)基底的SEM图像;(f)镀锂5 mAh cm-2后,Cu(左)和Li(右)基底的横截面SEM图像

图3d显示,在沉积0.25 mAh cm-2的Li后,Cu基底表面被Li均匀覆盖,而Li基底表面仍有几个未覆盖的部分,产生枝晶状的Li。当锂沉积量增加到5 mAh cm-2时(图3e),Li基底表面完全被Li覆盖,但没有Cu基底上的那么致密。Li镀层的横截面SEM图像(图3f)显示,Li在Li基底上的成核和生长是松散和多孔的。

Li沉积形态影响库仑效率(CEs)。为了量化锂基底上锂循环CE,使用涂敷有超薄锂箔的铜箔作为Lifoil工作电极,厚的Li箔(500 μm)作为对电极组装Lifoil/Li电池(图4a)。在Lifoil工作电极上首先沉积1 mAh cm-2的锂(CP)进行循环,然后剥离新沉积的Li(CS)。在第一阶段,Lifoil电极上预先存在的锂源可以补偿锂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锂损失,使得CS=CP。在第33次循环中,预存的Li耗尽(图4a),Li不能再以1 mAh cm-2的固定容量从工作电极上剥离(CS<CP)。此时,Lifoil工作电极上总的锂损失量等于初始预存的锂量(CI=0.93 mAh cm-2)。因此,在33次循环后,锂基底上的锂沉积/剥离不可逆地消耗了0.93 mAh cm-2的Li,平均CE为97.18%(图4a)。相比之下,Cu基底在33个循环中消耗了0.50 mAh cm-2的Li,平均CE为98.49 %(图4b),表明Cu基底上的Li利用率高于Li基底上的利用率。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4、(a)Lifoil/Li电池的电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以及Li在Li基底上循环的示意图;(b)Cu/Li电池的电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以及Li在Cu基底上循环的示意图和CE

还监测了软包电池中的ΔH以获得AF-LMB和LMB的体积能量密度(图5)。在AF-LMB中采用了一种富锂NCM(Li2NCM,Li2Ni0.8Co0.1Mn0.1O2)正极。富锂NCM正极中额外锂的量与LMB中的Lifoil相等,以确保AF-LMB和LMB的重量能量密度相同。图5a显示,富锂NCM/Cu的体积能量密度为976 Wh L-1,远高于NCM/Lifoil的846 Wh L-1,表明AF-LMB在体积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LMB中预先存在的锂箔不断粉碎成高表面积的死锂,进一步增加了体积膨胀(图5b,c)。因此,NCM/Lifoil循环中的体积膨胀比富锂NCM/Cu的体积膨胀更严重,导致体积能量密度快速衰减(图5a)。相比之下,AF-LMB(富锂NCM/Cu)中的无负极设计防止了锂箔粉碎引起的连续体积膨胀,这有助于在整个循环期间保持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图5b,d)。因此,富锂NCM/Cu电池比NCM/Lifoil电池(分别为7.6%和89.5%)表现出更低的膨胀(2.7%)和更高的体积能量密度保持率(96.4%)。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5、(a)富锂NCM/Cu AF电池和NCM/Lifoil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b)富锂NCM/Cu AF电池和NCM/Lifoil电池的电池厚度和膨胀比;(c)NCM/Lifoil LMB的体积膨胀示意图;(d)富锂NCM/Cu AF-LMB的体积膨胀示意图。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总结与展望

AF-LMB在循环过程中具有低的体积膨胀率,从而导致高的体积能量密度。首先,AF-LMB中的无锂负极设计使得其体积能量密度比LMB(846 Wh L-1)高得多(975 Wh L-1)。其次,AF-LMB中沉积的锂比LMB中的更致密,确保了循环期间产生高的体积能量密度。第三,Cu基底上的Li利用率比Li基底上的更高,Li成核更均匀,生长更致密,有效防止了SEI和死Li的形成,降低了不可逆Li损失。最后,AF-LMBs具有低的体积膨胀,不会造成LMBs中锂箔的连续粉碎,这有利于保持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因此,AF-LMBs有望促进高体积能量密度电池的进一步发展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文献链接

A Better Choice to Achieve High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2, DOI:10.1002/adma.202110323)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110323

陈立泉&索鎏敏Adv. Mater.:无负极设计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

本站非明确注明的内容,皆来自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清新电源立场。

(0)
LilithLilith编辑
上一篇 2022年4月16日 上午7:00
下一篇 2022年4月18日 上午7: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