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T 相关的文章
-
实现金纳米催化剂设计有的放矢,理论预测大放异彩!
针对催化CO氧化的金纳米粒子催化剂,程道建教授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高嶷研究员和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教授合作,结合结构-吸附关联模型和吸附-活性关联模型,开发一种可以精确预测反应位点的CO氧化催化活性的基于“结构描述符”的催化剂设计方法,进一步用于分析金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随金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不同形状、尺寸)的变化规律
-
ACS Nano:看金属镍如何诱导碱基互变异构!
本课题首先通过实空间表征,发现Ni原子的引入会导致T分子在Au(111)表面发生酮-烯醇式互变异构并进一步发生脱氢反应。DFT理论计算表明,该互变异构脱氢现象发生的关键在于Ni原子的引入大大降低了T分子的酮-烯醇互变异构的势垒。
-
氮掺杂碳管支撑固溶体氮化物实现高效可逆催化,助力锌-空气电池发展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Prof. Ivan P. Parkin,Prof. Zheng Xiao Guo(郭正晓)和耶鲁大学的Prof. Hailiang Wang(王海梁)课题组(共同通讯作者),以及帝国理工学院,复旦大学的合作者通过溶剂热和氨化处理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氮掺杂碳管支撑的镍钴氮固溶体材料。
-
生物质里开出了花:超薄Fe3C纳米片助力锂硫电池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旷亚非教授、周海晖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生物质和硫酸亚铁前躯体制备的超薄Fe3C纳米片均匀生长在介孔碳上的新型复合材料,将其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硫载体材料时,表现出优异的容量性能(在0.1C的电流密度下初始容量高达1530mAh/g)和超长的循环稳定性(0.5C下1000圈循环后仍能保持920 mAh/g)。
-
港中文卢怡君教授JACS: 阳离子对碱金属-硫电化学反应中间产物多硫离子的选择性
香港中文大学的卢怡君教授课题组发现碱金属-硫电池之间的差异不仅来源于不同的金属负极,并提出电解液中碱金属正离子对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与充放电性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她们运用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结合DFT计算,系统地研究阳离子对硫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反应中间体和反应产物的影响,并将其与电池容量和可逆性相关联。
-
陕师大曹睿教授/郑浩铨副教授团队Angew: 螺旋、手性Co-N-C作ORR电催化剂!
本课题通过结合DFT计算和实验验证,研究了手性螺旋M-N-C材料在电催化ORR领域的应用。通过调控热解温度,得到了性能最佳的ORR催化剂。本课题为明确螺旋结构在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中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合理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大连理工王梅教授Nat. Commun:从原子层面剖析高效的Fe/V共掺杂NiOOH水氧化催化剂
设计合成了高效、稳定的Fe/V共掺杂的a-Ni(OH)2超薄纳米片阵列,并通过X-射线衍射谱、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及DFT理论计算证实了掺杂元素Fe和V在NiFeV氧化物/氢氧化物中替代Ni离子占据晶格位点。
-
青岛大学杨东江Angew.:Bi基MOF高效除硒
研究团队利用铋基有机金属框架材料(Bi-CAU-17)实现了对污水中SeO32−的选择性高效捕获。
-
中大童叶翔教授EES:构筑核-双壳层电极材料应用于柔性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
柔性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的能量密度等优点,在柔性电子设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柔性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开发不仅在于柔性电极的设计,更对整体电池器件的力学和电化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楼雄文ACS NANO:具有独特的钠离子嵌入/脱出机制的Cu1.8S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由于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特点,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常研究的负极材料主要表现出转换反应和合金化反应,反应过程中较大的体积变化导致材料的结构不稳定,电池循环性能较差。具有…
-
第一性原理计算:新型正极材料ScO2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在智能移动设备与电动汽车等领域。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受限于充放电过程中的脱锂/嵌锂机制,其能量密度能很难突破200 Wh/kg。寻找高比容量和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