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成果简介】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李宝华教授和郑州大学付永柱教授 (共同通讯作者) 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of garnet solid electrolytes for all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的综述。该综述介绍了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用于全固态锂电池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面临的主要问题,即 (1) 室温下锂离子电导率有限,(2) 正负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固-固界面问题,(3) 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差,该综述对近年来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改进、锂离子电导率的提升及固-固界面兼容性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汇总,并对基于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的最新进展作出了总结与展望。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刘琦博士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耿振博士

【研究背景】

现有的商业锂离子电池大多采用有机电解液。有机电解液具有高达~10-2 S cm-1的锂离子电导率,这为锂离子电池实现高的倍率性能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有机电解液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泄漏,并有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此外,基于有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只能提供有限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390 Wh/kg),不能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能量需求。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有机电解液带来的安全隐患,并用金属锂负极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固态电解质。用固态电解质代替常用的有机电解液组装成锂金属电池,不仅能避免金属锂负极在有机电解液中形成不稳定的SEI膜,防止容量衰减和库伦效率下降,还能杜绝锂枝晶和死锂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锂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化。因此,采用固态电解质组装成锂金属电池的策略有望彻底解决锂金属电池的安全隐患,同时满足新能源汽车对化学电源的能量需求和功率需求。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1 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的有机电解液能解决金属锂负极在有机电解液中的所有问题,但又引入了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 (1) 较差的固-固界面接触;(2) 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2 从有机电解液到固态电解质,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实现了飞跃

【图文导读】

为了与金属锂负极相匹配,理想的固态电解质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 在工作温度下具有高的锂离子电导率;(2) 具有极低的电子电导率;(3) 晶界电阻很小甚至接近于零;(4) 化学稳定性好,不与金属锂或锂合金反应;(5) 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和较高的电化学分解电压(~5.5 V vs. Li+/Li);(6) 体积膨胀系数与电极材料相近;(7) 在潮湿的空气中有较高的稳定性;(8) 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制备;(9) 对环境友好,无毒害作用。此外,用固态电解质构筑全固态锂电池时还能引入高电压正极材料 (>5 V) 并拓宽锂金属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 (>100 ℃)。

注: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关系服从阿伦尼乌斯方程。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3 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的综合性能对比

在众多的有机及无机固态电解质中(图3),石榴石型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吸引了研究人员的注意。这种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10-3-10-4 S cm-1),较低的电子传导性,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0-4.5~9 V),并对锂金属稳定。尽管在所有类型的固态电解质中,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导率并不突出 (图4),但这一水平足以满足全固态锂电池在低倍率下的充放电循环需求,并不是整个锂电池反应的限速步骤,因此对全固态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仅造成次要的影响。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4 不同类型的固态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锂离子电导率对比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的晶体结构如图5 (a) 所示,其典型的分子式为Li7La3Zr2O12 (以下简记为LLZO)。在该晶体结构中,ZrO6八面体与与LaO8十二面体相连形成三维骨架结构,而Li原子和Li空位在等能量的四面体间隙和扭曲的八面体间隙中随机分布,构成三维网络。这两套结构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石榴石型复合氧化物的晶体结构。根据Li原子所占据的空隙类型不同,可以把Li原子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 占据四面体空隙即24d位点的Li原子 (记为Li1);(2) 占据扭曲的八面体空隙即96h位点的Li原子 (记为Li2)。高分辨核磁共振与理论计算结果均表明,LLZO固态电解质中的锂离子扩散通路为24d→96h→24d→96h→24d,其中24d位点上的锂离子迁移率最低,构成锂离子扩散的速控步骤。Goodenough等利用高温中子衍射得到了类似的锂离子扩散通路 (24d→96h→48g→96h→24d) 。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 (AIMD) 计算表明,在立方晶型的LLZO中,Li1和Li2位点上的锂离子共迁移造成了晶体内的自扩散现象。此外,LLZO中的锂离子浓度也会对锂离子扩散机制造成影响。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5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的晶体结构及晶体内的锂离子扩散通路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6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共迁移路径

一、LLZO固态电解质存在的问题

LLZO固体电解质主要面临着锂离子电导率低、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不佳、在空气中稳定性差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固态锂电池的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并为LLZO的大规模制备和储存增加了难度。下面对LLZO面临的三大问题进行逐一解读。

1 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低

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介于10-3-10-4 S cm-1,低于常用的有机电解液 (~10-2 S cm-1)。在较低电流倍率下,这一水平并不会对电池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当电流倍率增大,LLZO内部的锂离子扩散过程就逐渐演变为控速步骤,对电池的倍率性能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

1-1 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主要取决于晶型。在四方相 (空间群为I41/acd) 和立方相 (空间群为Ia-3d和I-43d) 中,空间群为I-43d的立方相LLZO属于快离子导体,其锂离子电导率比四方相LLZO高2个数量级。这是因为立方相LLZO在a,b,c三个方向上都有均匀分布的锂离子扩散通道,而四方相LLZO只有a,b两个方向上有二维锂离子扩散通道。

然而,立方相LLZO在室温下并不稳定。为了增强该物相的稳定性,研究人员采用高价金属阳离子掺杂的方法,向LLZO晶格中引入Ta5+、Nb5+、Te6+、W6+、Ti4+、Al3+、Ga3+等金属阳离子,使锂离子空位增加,Li位点占据率下降,体系的熵增大而自由能减小,获得在室温下能稳定存在的立方相LLZO。

1-2 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主要受制于晶界。锂离子在LLZO晶界处的扩散速率是体相扩散速率的1/2-1/3。随着晶粒尺寸下降,晶界面积增加,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晶界较少时,晶界面积的增加使杂质偏析到晶界,而体相中杂质偏聚的程度则降低,杂质在锂离子扩散通路上设立的“路障”明显减少,使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上升;而当LLZO中已存在较多晶界时,由于锂离子在晶界的扩散更困难,故晶界的增加使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下降。

2 固-固界面问题

未经修饰的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往往具有高的界面电阻 (102-103 Ω cm2),该界面的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当电流倍率增大时,固-固界面问题逐渐凸显,最终成为全固态锂电池反应中的限速步骤。

对于LLZO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形成的界面 (以下简记为LLZO-Li界面) 而言,由于LLZO不与锂反应,并具有较大的刚性,故锂金属对LLZO的浸润性较差。 LLZO与空气反应形成的LiOH、Li2CO3绝缘层也使LLZO-Li界面电阻增大。此外,在充放电循环中,电极活性材料的体积不断变化,使电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电接触受到破坏,也会使界面电阻明显增大。

3 LLZO在空气中不稳定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7 LLZO与空气中的H2O和CO2反应生成Li2CO3

LLZO与空气中的H2O和CO2反应,在表面生成高电阻的LiOH和Li2CO3,使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下降 (图7)。该反应分为两步进行:(1) H+/H交换以及中间产物LiOH·H2O的形成;(2) LiOH·H2O与CO2反应在LLZO表面生成Li2CO3层。因此空气湿度对LLZO的稳定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LLZO与空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基本取决于晶界数量和晶体密度,当LLZO中的晶界数量越少,晶粒尺寸越大,晶体密度越大时,LLZO在空气中的稳定型就越强。Cheng等报导了截然相反的实验现象:对于Al掺杂的LLZO固态电解质,当晶体尺寸减小,晶界数量增加时,LLZO呈现出对空气更高的稳定性,这可能是由于LLZO表面的Al3+和Li+浓度分布差异所致。

二、解决LLZO问题的相应策略

1 改进LLZO的制备方法

目标:希望改进现有方法,或将多种方法组合,甚至设计出独辟蹊径的新方法,在较低温度下快速制备出高密度的稳定立方相LLZO。

LLZO制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 高温烧结导致大量锂流失,形成烧绿石结构的La2Zr2O7。如何在制备LLZO的过程中防止锂流失及烧绿石相La2Zr2O7形成?

(2) 如何控制烧结温度和反应体系中的锂含量,使生成产物为立方相LLZO而不是四方相LLZO?

(3) 如何获得在室温下稳定存在的立方相LLZO?

(4) 在立方相的形成过程中,烧结助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用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LLZO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 (晶粒尺寸、晶体密度),从而对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造成很大影响。LLZO的制备方法如表1所示。传统高温烧结工艺的烧结温度高,烧结时间长,得到的固体产物含大量缺陷和孔隙,不利于形成高密度的LLZO。为了降低烧结产物中的缺陷密度,研究人员又用放电等离子烧结 (SPS)、电场辅助烧结技术 (FAST)、热压烧结、溶胶-凝胶法等制备LLZO。为了制备LLZO薄膜,可以采用溶胶-凝胶法、脉冲激光沉积 (PLD)、基于有机-金属前驱体的化学气相沉积法 (LA-CVD)、静电纺丝、气溶胶沉积法 (AD)、射频磁控溅射等方法。

然而,现有的LLZO制备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高温烧结过程中锂元素流失、制备效率低、产物性能差的问题。如何在低温下快速制备高密度的稳定立方相LLZO,仍是一个有待创新的课题。

表1 LLZO制备方法对比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2 提高LLZO锂离子电导率的策略

石榴石型晶体结构的灵活性为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的组成赋予了丰富的多样性。通过调控LLZO的化学计量比和锂离子浓度,有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为此,可以采取的策略有:(1) 添加合适的烧结助剂;(2) 采用先进的烧结方法;(3) 对LLZO进行多种离子掺杂。

2-1 添加合适的烧结助剂

添加助熔剂能明显改善烧结得到的LLZO微观形貌,降低烧结温度,缩短烧结时间,提高固相产物致密度,有利于制备出锂离子电导率高的稳定立方相LLZO。向烧结体系中加入Li2O、Li3BO3 (LBO)、La2Zr2O7 (LZO) 等助熔剂能使体系的熔点降低,并形成液态玻璃相。一些液态玻璃相偏聚在晶界,通过改变晶界相的组成和数量使晶界电阻下降,从而降低LLZO总电阻;而另一些液态玻璃相进入晶粒内部,使LLZO晶体更加致密,晶界相减少和锂离子扩散通路增加共同使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提高。

高温长时间烧结导致的锂流失会使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对各种助熔剂的添加效果进行了探究。例如,(1) 向LLZO体系添加LBO能使烧结温度下降到900 ℃,但烧结时间仍长达36 h,添加LBO后烧结得到的固态电解质具有与未添加助熔剂时所得产物相近的锂离子电导率。 (2) 向LLZO体系添加Li2O能将Li6·4La3Zr1·4Ta0·6O12 (LLZTO) 的烧结时间缩短到10 h,其烧结温度为1100 ℃。该体系形成的玻璃相将相邻LLZTO晶粒黏合起来,增大了LLZTO的密度和锂离子电导率。(3) 向LLZO体系添加LiO2-B2O3– SiO2-CaO-Al2O3 (LBSCA) 和BaO-B2O3-SiO2-CaO-Al2O3 (BBSCA) 能减少Nb掺杂LLZO的孔隙率,在900 ℃烧结10 h即可获得烧结质量高的固相产物。

2-2 选择先进的烧结方法

采用先进烧结技术制备LLZO能增大烧结产物的密度,减少烧结产物缺陷,从而实现更高的锂离子电导率。目前已报导的LLZO烧结技术有:(1) 在流动的氧气中烧结;(2) 在特殊气氛下烧结;(3)放电等离子烧结 (SPS);(4) 电场辅助烧结技术 (FAST) ;(5) 高温热压烧结等。这些烧结技术能减少晶界附近的孔隙,提高烧结产物密度,在更低的烧结温度和更短的烧结时间内制备出优质的固态电解质。通过降低锂离子在固态电解质中扩散的活化能,使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导率提高。

2-3 离子掺杂

目前主要通过对LLZO进行金属阳离子掺杂提升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其作用机理为:(1) 金属阳离子掺杂能调节LLZO晶格中的锂离子浓度,并改变锂离子在LLZO晶格内不同位点 (Li1和Li2) 的占有率及分布状态。随着锂含量的提高,八面体空位的锂离子占据率升高,而四面体空位的锂离子占据率降低。由于八面体中心的锂离子具有比四面体中心的锂离子更高的迁移率,故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随锂含量的升高而升高。(2) 向LLZO中掺杂半径较大的金属阳离子能使锂离子扩散通路上“瓶颈”部位的尺寸增大,使锂离子在LLZO中扩散的活化能减小,从而使锂离子迁移率增大,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随之提高。此外,掺杂离子占据LLZO晶格的不同位点也会对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造成影响。

注:当Li1位点和Li2位点的锂离子占据率分别为46 %和47 %时,立方相LLZO的结构最稳定。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8 锂含量对锂离子在LLZO晶格中不同位点的占据率和锂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目前,已有大量工作报导了Al3+、Y3+、Ga3+、Ta5+、Nb5+、W6+等金属阳离子掺杂对LLZO锂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Al3+掺杂能提高LLZO的烧结质量,调节LLZO中的锂离子浓度,有利于提高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这得益于Al3+在LLZO中发挥的以下作用:(1) 使立方相LLZO的结构更稳定;(2) 阻碍间隙锂离子的扩散;(3) 有利于锂离子空位的形成;(4) 形成的无定形Li-Al-O玻璃相有利于晶粒间的锂离子扩散;(5) 降低了烧结温度。

类似的,通过双金属阳离子掺杂能进一步调节锂离子扩散通路,使锂离子迁移率显著增大,从而使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显著提高。例如Al3+-Ta5+和Al3+-Te6+双掺杂都能使LLZO在25 ℃下的锂离子电导率达到10-3 S cm-1。最近报导的Ga3+-Sc3+双掺杂LLZO体系已达到1.8×10-3 S cm-1的锂离子电导率(27 ℃)。

3 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问题

目前,LLZO的锂离子电导率已能满足全固态锂电池在低电流倍率下工作的需求。制约全固态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的锂离子扩散过程。下面分别介绍调控LLZO-正极界面和LLZO-负极界面的研究进展。

3-1 LLZO-正极界面

Miara等用DFT计算研究了LLZO与常用正极材料所形成界面的热力学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LLZO与LiCoO2之间能形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界面,而LiMnO2或LiFePO4正极都能与LLZO发生剧烈的反应。该结论已被Ren等的实验结果所证实。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9 不同电位下LLZO与常见正极材料反应生成界面相的反应驱动力

有趣的是,Kim等发现,即使是热力学上“最稳定”的LLZO-LiCoO2界面,也会产生厚度约为50 nm的La2CoO4界面相。此外,Goodenough等发现LLZO-LiCoO2界面处的原子在高温下扩散,使界面区的LLZO从立方相转变为四方相,使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下降。

事实上,LLZO与正极材料之间的界面电阻主要有三个来源:(1) LLZO与正极材料反应生成界面相;(2) LLZO-正极材料界面发生原子扩散形成界面相;(3) LLZO与空气中的CO2和H2O反应生成含LiOH和Li2CO3的绝缘层。

为了减少LLZO-正极的界面电阻,行之有效的方法有:(1) 将正极活性材料、固态电解质和助熔剂在低温下共烧结,抑制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反应;(2)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除了以LLZO作为固态电解质,还引入Li3BO3作为LiCoO2层间的固态电解质。由于Li3BO3的熔点仅为700 ℃,在通常烧结温度下均能形成紧密接触的界面,从而保证LLZO-LiCoO2界面有较高的锂离子迁移率;(3) 在LLZO和正极材料之间添加缓冲层 (如Nb、Ta),烧结过程中形成的无定形层间相 (如Li-Nb-O) 能抑制LLZO与正极材料之间的元素扩散,并抑制不利于锂离子传输的层间相 (如LaCoO4) 形成。此外,这种无定形层间相还能在界面上引入原子级空位,有利于LLZO-正极界面的锂离子扩散过程。

最近,Nan等报导了基于柔性聚合物的全固态锂电池。该工作以含有LiFePO4颗粒的聚环氧乙烯 (PEO) 作为正极,以含有Al掺杂LLZO颗粒的PEO作为固态电解质,构成了致密的固态电解质-正极界面。Guo等则提出用离子液体增强PEO-LLZO界面浸润性的方法。这些做法都能提高全固态锂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3-2 LLZO-锂负极界面

LLZO-Li界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 与锂金属接触时,立方相LLZO容易转化为高电阻的四方相LLZO;(2) 界面电阻较大;(3) 锂枝晶的形成和生长。此外,锂负极与空气接触也会形成导电性差的LiOH和Li2CO3,使LLZO-Li界面电阻增大。

注:锂枝晶可以穿过固态电解质的晶界和微孔继续生长。固态电解质的密度越大,短路前经历的充电时间越长。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10 (a) Al3+掺杂的Li6.75La3Zr1.75Ta0.25O12 (LLZTO) 固态电解质;

(b)锂枝晶引起短路后的LLZTO形貌。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11 解决LLZO-Li界面问题的主要途径

为了解决LLZO-Li的界面问题,早期研究工作曾采取增大外界压力或加热锂金属的方法增强LLZO与锂负极之间的物理接触。这些做法虽然能使界面电阻明显下降,但残余电阻仍然较大,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由于锂金属对LLZO的浸润性差,且LLZO有较大的刚性,LLZO-锂负极界面往往存在微孔和间隔,造成较大的界面电阻。为了进一步减小该界面电阻,可以从调控LLZO微观结构的角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1) 在一定范围内减小LLZO的晶粒尺寸,获得更高的锂离子电导率,并使LLZO在空气中更稳定;(2) 用表面抛光等方法除去LLZO表面的Li2CO3绝缘层;(3) 调节LLZO中的Al掺杂含量,改变晶界相 (无定形Li-Al-O玻璃相) 的组成和含量,从调控晶界结构的角度提高锂离子电导率。

为了减小LLZO-Li界面电阻,还可以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PECVD)、原子层沉积 (ALD)、磁控溅射、蒸发镀膜等方法在LLZO与锂负极之间引入组分为Si、Ge、Au、ZnO、Al2O3等的缓冲层。这些组分能与锂形成合金相,增强锂金属对LLZO的浸润性,使LLZO表面从超疏锂变为超亲锂。界面处新生成的锂合金相不仅能使界面电阻减小,还能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并诱导锂金属在LLZO-Li界面均匀沉积,有利于提高全固态锂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安全性。

特别的,用ALD方法在固态电解质表面沉积缓冲层对减小界面电阻有奇效。Han等用ALD方法在Li7La2.75Ca0.25Zr1.75Nb0.25O12 (LLCZN) 固态电解质表面沉积Al2O3,把LLCNZ-Li界面电阻从1710 Ω cm2减小到1 Ω cm2。这得益于用ALD方法沉积得到的薄膜具有较小的表面张力,甚至能适应形状复杂的孔结构,因此允许采用多孔结构的LLZO,使LLZO与Li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有利于锂离子在界面的传输。

总之,通过向固态电解质和锂负极之间引入缓冲层,能促使缓冲层锂化生成锂合金相。这不仅增强了锂对固态电解质的浸润性,有利于形成致密的LLZO-Li界面,还能在锂沉积/溶解反应中充当相对稳定的“SEI膜”,提高全固态锂电池的功率密度和长循环稳定性。

三、基于LLZO的全固态锂电池

2010年,Kotobuki等首次报导了基于LLZO的第一款全固态锂电池。该团队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薄膜,并将其与LiCoO2正极和锂负极共同组装出全固态锂电池。尽管未经处理的固-固界面问题使该电池只有15 μAh cm-2的放电比容量,该构型却证明了用LLZO构筑全固态锂电池的可行性。此后,基于LLZO的全固态锂电池发展历程如表2所示。最近Yan等制备的薄膜型Li|LLZO|LiFePO4全固态锂电池已能达到160.4 mAh/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经100次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为136.8 mAh/g,容量保持率为85.3%。

表2 基于LLZO的全固态锂电池研究进展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将聚合物电解质与无机固态电解质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供良好稳定的固-固界面。例如经典的三明治结构复合固态电解质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 不仅有利于解决浸润性问题,还能阻碍阴离子的扩散,有利于提高全固态锂电池的库伦效率。

最近,Takami等将涂覆有聚丙烯腈 (PAN) 的Li7La3Zr2O12   (LLZ) 颗粒制成凝胶型复合电解质,并与LiMn0·8Fe0·2PO4 (LMFP) 正极和Li4Ti5O12 (LTO) 负极共同组装为双极全固态锂电池。该电池能提供12 V的输出电压,能满足低电压用电器的需求。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家族的璀璨新星

图12 LiMn0.8Fe0.2PO4 (LMFP) | Li7La3Zr2O12 (LLZ) | Li4Ti5O12 (LTO) 双极全固态锂电池 (12 V)

Goodenough等在Li6.5La3Zr1.5Ta0.5O12 (LLZT)表面包覆LiF,增强了LLZT在潮湿空气中的稳定性,并使LLZT表面生成的Li2CO3含量下降。由此组装的Li|LiTFSI-CPEO|LLZT-2LiF|LiFePO4 (注:CPEO为交联的聚环氧乙烯) 全固态锂电池能达到不低于99.8%的库伦效率,在80 μA cm-2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100次后能达到120 mAh/g的比容量。

通过改变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构型,能改变其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最近,Fan和Goodenough等将PEO-LLZO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构型从“聚合物包覆陶瓷”改为“陶瓷包覆聚合物”,用热压工艺制备出柔韧性强的固态电解质薄膜。将该PEO@LLZO固态电解质薄膜与LiFePO4正极和锂负极组装为软包电池,能达到148.6 mAh/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经历50次循环后的库伦效率接近100%,其电化学性能优于“聚合物包覆陶瓷”构型的LLZO@PEO固态电解质薄膜。Zhang等用PEO-LLZO固态电解质固定其中的阴离子,使锂离子均匀分散在固态电解质中,从而促使锂离子均匀沉积,避免了锂枝晶的形成。该固态电解质与LiFePO4和LiNi0.5Co0.2Mn0.3O2正极、锂负极组装的全固态锂电池在60 ℃下以0.1 C的电流倍率进行充放电循环时,能达到155 mAh/g的比容量和99%的库伦效率。

基于LLZO的固态电解质不仅能用于锂离子电池和锂金属电池,还能用于Li-V2O5电池、Li-S电池、Li-O2电池等。该固态电解质不仅能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还能杜绝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并为锂空电池的锂负极提供保护层,防止锂负极与空气中的水反应。这使锂负极与LLZO-Li界面更稳定,增强了上述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

【总结与展望】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具有高的锂离子电导率、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稳定的LLZO-Li界面,适用于锂金属电池体系。目前,该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问题,包括界面接触不佳、相变等原因造成的界面电阻大,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的兼容性差造成的界面不稳定等。今后,需要结合原位表征手段和理论计算方法对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的锂离子输运机制、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质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巧妙的全固态锂电池构型设计和组装策略也有可能为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打开新的天地!

文献信息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of garnet solid electrolytes for all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7, DOI: 10.1016/j.jpowsour.2018.04.019)

供 稿丨深圳市清新电源研究院

部 门丨媒体信息中心科技情报部

撰稿人丨羽镜山

主 编丨张哲旭

本站非明确注明的内容,皆来自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清新电源立场。

(2)
JohnWuJohnWu编辑
上一篇 2018年5月8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5月8日 上午6: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