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研究背景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金属锂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的还原电位(−3.04V),有望作为下一代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由于锂枝晶生长和非活性锂的形成,锂金属电池(LMB)的安全性差,且库仑效率低。通过优化电解质配方,可以原位调节锂金属上SEI的形成,有望控制锂金属的不均匀沉积/溶解。例如,氟化电解质,包括氟化锂盐和氟化溶剂,已被广泛用于改善LMB的循环稳定性。

然而,目前为止,人们对不同氟化电解质的功能,以及其如何影响非活性锂的形成仍不了解。因此,需要通过先进的表征技术,对锂负极上的非活性锂,SEI等组分进行定量研究。

成果简介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近日,厦门大学杨勇教授Nano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Quantifying the Evolution of Inactive Li/Lithium Hydride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Rechargeable Anode-free Li Batteries”的论文。该工作以几种氟化电解质为模型,使用质谱滴定(MST)和固态核磁共振(NMR)技术,来量化循环过程中死锂、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和氢化锂(LiH)的演变。结果表明,二氟硼酸锂(LiODFB)能够抑制SEI和LiH的形成,而碳酸氟乙烯酯(FEC)主要抑制死锂的形成。此外,LiH与SEI形成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而氟化锂(LiF)与死Li或SEI的相关性较弱。通过同时使用LiODFB和FEC,还能产生协同效应,提升LMB循环稳定性。

研究亮点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1)应用MST和固态核磁共振(NMR)技术,定量研究了具有不同电解质的无负极电池(AFB)中非活性锂的演变。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死锂、SEI和LiH对不可逆容量的贡献被精确量化;

(2)碳酸氟乙烯酯(FEC)可以极大地抑制死锂的形成,而二氟硼酸锂(LiODFB)可以抑制LiH和SEI的形成;

(3)LiH与SEI形成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氟化锂(LiF)与死Li或SEI之间的相关性较弱。LiODFBs和FEC的协同效应可以抑制非活性锂形成。

图文导读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本工作使用1M LiPF6 in EC/EMC作为基准电解质来组装Cu||LiFePO4无负极电池(AFB)。由于AFBs中没有过量锂,因此可以准确量化非活性锂,以评估锂沉积和剥离可逆性。从循环后的AFB中回收覆盖有非活性Li的铜箔和隔膜,并与氧化氘(D2O)反应(图1a)。将产生的各种气体进行质谱分析。死锂(Qdead)和LiH(QLiH)的容量损失,可以通过测定D2和HD气体的量确定。最后剩余的容量损失来自SEI。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图1、(a)质谱滴定原理示意图;(b,c)循环不同圈数后,用于非活性Li测定的D2和HD信号演变;(d)电池库仑效率和非活性Li的分布。

D2和HD的信号增加表明,死Li和LiH逐渐累积(图1b,c)。图1d显示,在第一个循环中,与死锂(3.58%±1.40%)和LiH(0.75%±0.11%)相比,SEI的形成在容量损失中占主导地位,占7.63%±1.20%。起初,库仑效率比较平稳(称为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死锂急剧增加,而SEI和LiH缓慢增加。在循环至第八圈时,死锂在容量损失中占主导地位(36.6%±7.4%)。然后库仑效率开始下降(第二阶段),死锂、SEI和LiH均有所增加。此时,SEI的形成速度比死锂快,这表明在此阶段电解液分解剧烈。总之,在电解液中,虽然死锂和SEI的形成速度不同,但它们都是不可逆容量损失的重要来源。此外,LiH随着循环不断累积,导致不可逆容量为10.66%±2.39%,这也是容量损失的一部分,不容忽视。

调节电解质配方是提高LMB库仑效率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目前,有大量文献证明,氟化溶剂或氟化锂盐可用于构建氟化SEI,从而提高电池性能。因此,本文选择两种典型的氟化电解质来探索其潜在机制:1 M LiPF6 in EC/EMC+10% FEC(表示为FEC电解质)和1 M LiODFB in EC/EMC(表示为LiODFB电解质)

SEM图像显示,第一次沉积后,三种电解质中的锂金属形貌相似,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针状锂金属(图2a)。然而,循环后三种电解质中非活性锂的形貌完全不同(图2b,c)。基准电解液和LiODFB电解液中的非活性锂尺寸较大、相对疏松且多孔。而FEC电解液中的非活性锂更致密,呈颗粒状。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图 2、(a)第一次沉积后,Li在三种电解质中的沉积形貌;(b)循环后,三种电解质中的非活性锂形貌;(c)循环后,三种电解质中非活性Li的横截面图像;(d,e)1 M LiPF6 in EC/EMC+10% FEC电解质和1 M LiODFB in EC/EMC电解质中,锂沉积的库仑效率和非活性Li的分布。

图2d、e显示,对于这两种氟化电解质,库仑效率的演化也呈现出类似的两个阶段,但潜在的增强机制完全不同。

与基准电解质相同,两种氟化电解质在第一个循环中,容量损失主要来源于QSEI。在第一次循环后,两种电解质的库仑效率均呈现平稳状态。当循环次数达到循环寿命的一半时,QSEI和Qdead都会增加。之后,两种电解质的库仑效率都明显降低,表明非活性锂的形成加快。对于LiODFB电解质,QSEI增加不明显,而Qdead连续增加。LiODFB电解液中死锂的急剧增加可能是后期的形貌快速恶化导致。然而,FEC电解质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Qdead受到抑制,而QSEI急剧增加。此外,在FEC电解液中,LiH的形成略有缓解,但在LiODFB电解液中将受到极大抑制,这表明电解液配方也可以促进LiH的生成。

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氟化电解质组分分解产生的LiF是稳定SEI的关键组分,并且始终与LMB的循环性能改善呈正相关。LiF的有益作用来自其钝化特性:低电导率、大能隙和高电化学稳定性。然而,LiF的增加与锂金属循环性能的改善之间的直接关系不明确。为此,本文首先使用19F MAS NMR来监测这三种电解质的LiF含量(图3a)。与基准电解液相比,FEC和LiODFB电解液的LiF含量均增加。根据LUMO计算结果,LiF的增加是由于ODFB和FEC比PF6、EC和EMC更喜欢失去电子。虽然在LiODFB和FEC电解质中都观察到LiF的增加,但非活性Li的分布却完全不同:LiODBB电解质中的死Li占主导地位,而FEC电解液中的SEI占主导地位。这一结果表明,LiF的增加不能简单而直接地与死Li或SEI的抑制相关联。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图3、(a)从使用三种电解质的失效电池中取出的铜箔上,剩余非活性锂的标准化19F NMR光谱;(b)三种电解质中LiH的量和SEI的量之间的关系。

LiH具有与LiF相似的晶体结构,最近在电池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将非活性Li的形成与LiH相关联,分别绘制了LiH的量和SEI的量之间的关系图(图3b)。结果显示,LiH和SEI形成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由于SEI的形成与电解质分解有关,考虑到锂盐中没有质子,LiH应该与溶剂分解有关,如EC、EMC和FEC。在LiODFB电解质中,盐的阴离子更倾向于分解,以形成阴离子衍生的SEI,抑制溶剂衍生SEI的生成。因此,LiH被显著抑制。

在不同电解质中的滴定结果表明,LiODFB可以抑制LiH和SEI的形成,而FEC可以抑制死Li的形成,它们呈现两种相反的促进机制。因此,将1M LiODFB在FEC溶剂中共混,形成所谓的组合电解质,以同时利用两种促进机制。电化学测试表明,这种组合电解质的库仑效率提高(96.3%)(图4a)。在循环1、20、40和65圈后,对使用组合电解质组装的电池进行了滴定测试。与LiODFB电解质相比,组合电解质将Qdead抑制到34.63%±1.33%(图4b)。与FEC电解液中大量SEI的形成相比,组合电解液还显著抑制了SEI的生长速率(图4c)。此外,LiH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含量在循环后期不会增加,容量损失为7.74%±0.59%(图4d)。上述结果表明,LiODFB和FEC的优点在组合电解质中得到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来自两种促进机制,即LiODFBs主要抑制LiH和SEI的形成,而FEC有助于抑制死Li的形成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图4、 (a)1 M LiODFB in FEC电解质,1 M LiODFB in EC/EMC电解质和1 M LiPF6 in EC/EMC+10% FEC电解质的平均库仑效率;(b)1 M LiODFB in EC/EMC电解质和组合电解质中死Li的分布;(c,d)1 M LiPF6 in EC/EMC+10% FEC电解质和组合电解质中,SEI和LiH的分布。

总结与展望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本工作使用MST和固态NMR技术对不同电解质体系的AFB中的死锂、SEI和LiH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氟化电解质中提高库仑效率的机制也不同。LiODFB基电解质可显著抑制SEI和LiH的形成,而含FEC的电解质主要抑制死Li的形成。因此,氟化电解液中LiF的增加与死Li或SEI的形成呈弱相关性。对于本研究中测试的所有电解质,LiH与SEI形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使用LiODFB和FEC将具有协同效应。本工作定量分析了LiH、LiF和其他成分在SEI中的分布,这将有助于阐明电池的失效机制,促进LMB的实际应用。

文献链接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Quantifying the Evolution of Inactive Li/Lithium Hydride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Rechargeable Anode-free Li Batteries. (Nano Letters, 2022, DOI:10.1021/acs.nanolett.2c0248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2c02484

厦大杨勇Nano Lett.:无负极锂电池中非活性锂和LiH的演化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

本站非明确注明的内容,皆来自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清新电源立场。

(0)
CocoAHeCocoAHe管理员
上一篇 2022年8月23日 上午7:00
下一篇 2022年8月25日 上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