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李英宣,王颖通讯单位:陕西科技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背景】利用太阳能在光催化剂上耦合CO2还原和H2O氧化是减轻温室效应,同时生产增值化学品或燃料的一种有吸引力的策略。近几十年来,光催化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半导体上,为在室温下用H2O还原CO2提供了机会。然而,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通常与光强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从而限制了它们在较高光强度的实际应用中的效率。除了半导体光催化剂,一些等离激元(如 Ag、Au 和 Cu)或非等离激元(如 Ni 和 Ru)金属纳米粒子(NPs)也具有 CO2 还原的光催化活性。在光照下,有时会在金属NP中诱发自由电子的集体振荡,这种现象被定义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LSPR)。此外,金属NP中的价电子可以通过带间跃迁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与半导体中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相比,金属纳米粒子中产生的电荷载流子通常具有足够的能量来激活化学键。此外,金属光催化剂还具有结合光能和热能在催化反应中激活惰性分子的能力。金属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随着反应温度和光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这与半导体光催化剂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有趣的特性使金属光催化剂成为克服光催化CO2还原挑战的候选者。然而,对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光催化CO2转化,通常需要强还原剂(例如CH4、H2、异丙醇和三乙醇胺)。其中,使用廉价且丰富的H2O作为电子供体应该是光催化CO2还原的方向和目标。在该反应中,在光照下应发生一系列复杂且连续的多电荷转移过程,随后在两个不同位置同时发生CO2还原和H2O氧化反应。金属光催化剂的LSPR效应产生的热载流子的寿命总是比半导体短得多,这导致难以用H2O完成CO2还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等离子体金属纳米结构与半导体(如TiO2) 结合一直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延长热载流子的寿命。在这种情况下,金属纳米粒子通过LSPR效应作为光敏剂,其低界面电荷转移效率极大地限制了这些复合光催化剂的应用。与LSPR效应相比,金属纳米粒子的带间跃迁产生的热电子-空穴对总是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更长的寿命,这更有利于驱动H2O氧化和CO 2还原反应。在可见光照射下,具有独特带间激发的量子尺寸Au NPs可能为驱动CO2与H2O的光催化转化提供可能。【成果简介】陕西科技大学李英宣、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颖通过量子尺寸的金纳米粒子的带间跃迁电子-空穴对在H2O的帮助下将CO2光催化还原为 CO,显示出 4.73 mmol g-1 h-1的CO产率(约 100% 选择性),是用H2还原CO2时产率的2.5倍。该工作“Molecular-level insight into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with H2O over Au nanoparticles by interband transition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亮点】1. Au上CO2还原和H2O氧化反应分别遵循CO2→*COOH→*CO→CO(g)和H2O→*OH→*O– →*O →*OOH→O2两条路线,2. 增加的活性是由H2O分解形成的表面Au-O物质引起的,降低了*CO解吸和*OOH形成的能垒。【图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