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催化CO2还原(CO2RR)来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或燃料,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积累,同时也为全球碳循环提供了一条途径。甲醇是一种CO2RR产物,因其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通过CO2RR合成甲醇的途径备受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CO2RR制甲醇的高性能电催化剂的可控合成仍然具有挑战性。【成果介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朱庆宫研究员等人报道了一种操作简单的原位双掺杂策略,用以构建高效的CO2RR制甲醇电催化剂。在该方法中,作者采用阳离子(Ag、Au、Zn、Cd)掺杂和阴离子(S、Se、I)掺杂,来研究Cu2O/Cu基体中双掺杂对CO2RR性能的影响。以Ag和S双掺杂为例,在主体(Cu2O/Cu)界面结构中,杂原子(Ag和S)附近的Cu原子可以有效地作为甲醇生成的活性中心。DFT计算表明,阴离子S调节了相邻Cu原子的电子结构,促进了*CO生成*CHO,而阳离子Ag主要增加了HER的反应势垒。双掺杂与基体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CO2RR合成甲醇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装有离子液体(IL)/水的混合电解液的H型电解槽中,Ag、S共掺杂Cu2O/Cu催化剂(Ag,S-Cu2O/Cu)在-1.18 V下,电流密度高达122.7 mA cm-2,生成甲醇的法拉第效率(FE)高达67.4%,而以往报道的催化剂在FE大于50%时,电流密度低于50 mA cm-2。因此,该工作为设计用于CO2还原制甲醇的高效电催化剂开辟了新的道路。相关工作以《In situ dual doping for constructing efficient CO2-to-methanol electrocatalysts》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图文介绍】
图2 Ag,S-Cu2O/Cu的CO2RR性能:(a)LSV曲线;(b)不同电位下产物的FE与总电流密度;(c)不同催化剂生成甲醇的FE和相应的CO2RR偏电流密度;(d)不同催化剂上的甲醇产率;(e)不同催化剂的稳定性。 采用典型的H型电解槽,在离子液体(BMImBF4)/水(摩尔比1:3)二元电解液中测试了Ag,S-Cu2O/Cu催化剂的CO2RR性能。如图2a的LSV曲线所示,在Ag,S-Cu2O/Cu上,在-0.58 V ~-1.38 V电位范围内,在CO2饱和的电解液中,电流密度明显高于N2饱和的电解液中的情形,这表明发生了CO2RR。在宽的电位区间内,Ag,S-Cu2O/Cu电极相对于其他电极表现出更大的电流密度,因此可以预测Ag和S的双掺杂可能增加了对CO2RR有利的活性位点数量。图2b显示了不同电位下各产物的FE与总电流密度。结果表明,Ag,S-Cu2O/Cu的主要电解产物为H2、CO、HCOOH和甲醇,FE总和接近100%。随着电位的增加,H2和HCOOH的FE逐渐被抑制,甲醇的FE逐渐增加。在-1.18 V下,Ag,S-Cu2O/Cu上的电流密度可达122.7 mA cm-2,甲醇的FE达到最大,为67.4%。对于非掺杂Cu2O/Cu催化剂,甲醇的FE仅为3.5%,偏电流密度为1.5 mA cm-2(图1c)。而Ag,S-Cu2O/Cu的甲醇偏电流密度为82.7 mA cm-2,分别是Cu2O/Cu、Ag-Cu2O/Cu和S-Cu2O/Cu的55、4和1.5倍。经优化,如图2d所示,Ag,S-Cu2O/Cu电极上的甲醇产率可达0.52 mmol h-1 cm-2。此外,作者进行了长期电解试验,以验证催化剂的稳定性。如图2e所示,Ag,S-Cu2O/Cu、S-Cu2O/Cu和Ag-Cu2O/Cu催化甲醇生成的FE和电流密度均没有明显的衰减,而Cu2O/Cu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在电解10 h后几乎丧失,接近0%。结果表明,该原位策略可在泡沫Cu表面形成高度分散且具有黏附性的掺杂型催化剂,可在长期电解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电流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