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研究背景

当两种固体接触时,由电化学电位差引起的离子传输会跨越固-固界面。控制界面上离子的电化学电位差对固相化学反应和设备运行极为重要。在电子体系中,电化学电位差由给定材料的功函数决定。在金属-绝缘体-半导体晶体管中,电化学电位差由外部电场调整,以作为电子装置使用。然而,在离子导体中,很难调整界面上的电化学电位差。薄膜锂电池有利于研究固体电解质-电极界面上的电化学电位差和相关的离子传输。其具有明确的区域、晶体方向和表面结构,从而能够对固体电解质和电极的界面电阻进行定量研究。因此,本文以LiTi2O4薄膜为正极,制造了薄膜固态锂电池,提出了一种通过控制界面上电子状态调整电化学电位差的方法来调节电子传输。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成果简介

东京工业大学Kazunori Nishio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控制界面上电子状态,调整电化学电位差的方法来调节传输,使用LiTi2O4薄膜为正极制造了薄膜固态锂电池。固体电解质和LiTi2O4之间自发的Li+传输,是通过使用导电的Nb掺杂SrTiO3衬底来调控电化学电位差的。这项研究为通过电子能带结构调整离子传输奠定了基础。相关工作以“Ionic Rectification across Ionic and Mixed Conductor Interface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期刊上。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研究亮点

1. 提出了一种调控Li3PO4固体电解质和LiTi2O4电极之间界面的电化学电位差的方法;

2. 在LiTi2O4的外延薄膜上形成明确的突变界面,以适用于Li电化学电位(μ̃Li)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界面上的μ̃Li的值可以根据用于薄膜生长的衬底来控制;

3. 证明了锂的电化学电位可以通过电子能带工程进行调制,为控制电解质-电极界面的电化学反应中的离子整流奠定了基础。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图文导读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图1 (A)由基底上的Li、Li3PO4和LiTi2O4(001)薄膜组成的薄膜电池的示意图;(B-C)绝缘MgAl2O4(001)和导电Nb:SrTiO3(001)衬底的首次电化学反应。黑色箭头表示电化学反应的方向。

图1A显示了使用LiTi2O4(001)外延薄膜制造的薄膜电池的示意图。由于LiTi2O4薄膜具有较低的电阻率(2×10−4 Ω cm),尽管使用了绝缘衬底,但薄膜电池的运行没有引入底部的集流体。绝缘MgAl2O(001)和导电Nb:SrTiO(001)基底分别被称为绝缘和导电基底。

在绝缘衬底上制造的薄膜电池显示了良好的电池性能。图1B显示了初始放电曲线,其电压高点为1.32 V(相对于Li/Li+),这与使用液体电解质的报道结果一致,放电容量为168 mAh g-1,非常接近理论值(161 mAh g-1)。这些结果表明,第一次电化学反应是从放电开始的,即Li+插入LiTi2O4中形成Li2Ti2O4。相反,在导电基底上的电池开路电压是0 V。第一个电化学反应是从充电开始的,从Li2Ti2O4中提取Li+(图1C)。

为了确认Li+是在Li3PO4沉积后,还是Li在Li3PO4上沉积后迁移,作者表征了LiTi2O4的超导性。LiTi2O4在Li3PO4沉积后转变为Li2Ti2O4,基底的选择严重影响了Li+的运输。当使用导电衬底时,Li+自发地从Li3PO4电解液中进入Li2Ti2O4电极。因此,衬底的电子特性应该与Li+自发地跨越固体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界面有关。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图2 Li+的电化学势和能带结构。(A)顶部,绝缘MgAl2O4基底上Li3PO4和LiTi2O4的电化学电位(μ̃Li);底部,Li+不能从Li3PO4传输到LiTi2O4;(B)顶部,导电Nb:SrTiO3基底上Li3PO4和LiTi2O4的μ̃Li;底部,Li+不能从Li3PO4传输到LiTi2O4,形成Li2Ti2O4相;(C)顶部,Li3PO4、LiTi2O4和Nb:SrTiO3的电子能带结构;底部,由于Nb:SrTiO3的费米能高于LiTi2O4,电子从Nb:SrTiO3转移到LiTi2O4。因此,转移的电子在LiTi2O4表面带电。

作者讨论了Li从Li3PO4到LiTi2O4的自发传输过程,主要由界面上μ̃Li的差异引起。图2A显示了绝缘MgAl2O4基底上Li3PO4和LiTi2O4电极的预期μ̃Li。由于Li+在LiTi2O4中表现出较高的μ̃Li值,Li不会自发地迁移到LiTi2O4(图2A)。相反,当LiTi2O4沉积在导电衬底上时,LiTi2O4中的μ̃Li值低于Li3PO4中(图2B)。

为了了解基底的作用,作者重点分析了LiTi2O4和Nb:SrTiO3的功函数。图2C显示了当LiTi2O4的功函数大于Nb:SrTiO3时,Li3PO4、LiTi2O4和Nb:SrTiO3的能带结构。在LiTi2O4和Nb:SrTiO3的界面,电子从Nb:SrTiO3转移到LiTi2O4。由于LiTi2O4具有金属导电性,内部没有形成电位梯度。因此,转移的电子在LiTi2O4的表面充电,导致LiTi2O4表面电子的电化学电位增加。相反,由于Li+带正电,μ̃Li减小,Li+就会自发传输。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图3 (A)利用TiO2端-LiTi2O4/TiO2端SrTiO3界面优化了超晶格模型的原子结构。红色、蓝色、浅绿色和深绿色的圆圈分别代表O、Ti、Sr和Li原子;(B)在垂直于界面的轴向上投影DOS。

作者同时利用第一原理计算研究了LiTi2O4和SrTiO3的能带排列。考虑到实验期间LiTi2O4生长在SrTiO3衬底上,平行于界面方向的晶格参数被固定为SrTiO3的晶格参数。作者考虑了两种界面模型。第一个模型中,一个TiO2末端的LiTi2O4(001)表面和一个SrO末端的SrTiO3(001)表面连接。第二个模型中,TiO2末端的LiTi2O4(001)和TiO2末端的SrTiO3(001)连接。经过结构优化(通过固定平行于界面方向的晶格参数),两个模型的总能量Etot分别为-1400.150和-1400.930 eV。后者模型的稳定性更好,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TiO2端部的表面通常出现在SrTiO3的情况一致。

图3显示了(A)优化的原子结构和(B)超晶格模型的投影态密度(DOS)。从投影的DOS可以看出,尽管界面附近的投影DOS的特征与中心区域不同,但导带底部位于SrTiO3层中心区域的EF之上。因为Nb:SrTiO3的EF被认为位于导带底部附近,这一结果与上述关于电子从Nb:SrTiO3转移到LiTi2O4的假设一致。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图4 (A)LiTi2O4、SrZrO3和Nb:SrTiO3的预期能带结构。原理图表明,SrZrO3绝缘体作为一种能垒,抑制了电子从Nb:SrTiO3到LiTi2O4的转移;(B)电流密度为5 μAcm−2,薄膜电池的第一次电化学反应;(C)核心级Ti 2p光谱。图中显示了放大的光谱聚焦在460 eV左右的陡峭峰。从峰光谱强度下的结合能差来评价两个样品之间的峰位移,Δ=0.12eV;(D)LiTi2O4和Nb:SrTiO3的能带对齐与LiTi2O4表面的能带弯曲有关,表明在LiTi2O4表面存在电荷。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作者进行了两个实验。一是为电子从导电衬底到LiTi2O4的传输插入一个屏障,二是用XPS来评估功函数。对于前者,作者在Nb:SrTiO3和LiTi2O4的界面上引入了一个SrZrO3绝缘体。图4A显示了LiTi2O4、SrZrO3和Nb:SrTiO3的能带结构示意图。由于SrZrO3是一个宽带隙绝缘体,在界面上形成了一个能量屏障,抑制了电子从Nb:SrTiO3向LiTi2O4转移。

接着,作者用XPS测量了Ti 2p核心级光谱,以确认沉积在Nb:SrTiO3上的LiTi2O4层是带电的。图4C比较了带有和不带有SrZrO3绝缘体的LiTi2O4薄膜电池的Ti 2p核心级光谱(在两个样品中,都使用了Nb:SrTiO3基底)。与带有SrZrO3的LiTi2O4相比,没有SrZrO3层的LiTi2O4的光谱向更高的结合能偏移了0.12 eV。结果表明,当SrZrO3没有插入时,LiTi2O4是带电的,这与图4D中的假设一致。这一结果表明,Li3PO4和LiTi2O4之间的化学势差低于0.12 eV。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表明固体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Li+的电化学电位差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衬底来控制,这意味着锂的电化学电位可以通过电子能带工程进行调制。这些结果为控制跨电解质-电极界面的电化学反应中的离子整流奠定了基础。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文献链接

Ionic Rectification across Ionic and Mixed Conductor Interfaces (Nano Lett., DOI: 10.1021/acs.nanolett.1c03872)

文献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3872

东京工业大学Nano Lett.: 跨离子导体和混合导体界面的离子整流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

本站非明确注明的内容,皆来自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清新电源立场。

(0)
CocoAHeCocoAHe管理员
上一篇 2021年12月13日 上午7:00
下一篇 2021年12月15日 上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