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研究背景】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将天然气或煤制乙炔技术与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HAE)技术相结合,可以取代石油制乙烯途径,是最重要的化工反应之一。然而,热催化HAE通常需要超过200°C的高温和5 bar的高压条件,反应的耗能较高。此外,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氢气,进一步增加了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的成本。
近年来,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基于可再生电能的乙炔电催化加氢制乙烯(E-HAE)是一门新兴的工艺,可以取代传统能源密集型HAE。不幸的是,由于存在强烈竞争的析氢反应,其法拉第效率较低,使得E-HAE充满巨大挑战。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成果介绍】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良副研究员、厦门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邓德会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报道了一种高效、选择性的E-HAE工艺,在室温和常压下,在Cu催化剂上进行高效电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通过在碳载体上覆盖一层微孔气体扩散层(GDL)来促进传质。电化学测试表明,在-0.6 V下,电流密度可达29 mA cm-2,乙烯的法拉第效率可达83.2%。原位光谱表征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电子从Cu表面转移到乙炔上,诱导乙炔优先吸附和加氢,从而通过电子耦合质子转移机制实现高度选择性的E-HAE过程。相关工作以《Highly efficient ethylene production via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acetylene under mild conditions》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图文介绍】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图1 E-HAE工艺与传统热催化HAE工艺相比
热催化HAE通常需要涉及超过200°C的高温和大约5 bar的高压条件,需要的耗能较高。此外,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氢气,进一步增加了制备成本。与传统的热催化HAE工艺相比,E-HAE工艺的优点是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反应,并与基于可再生电力的电解水制氢技术相结合,避免了额外的H2供应,为炔的半氢化反应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图2 Cu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和E-HAE性能:(a)SEM与HAADF-STEM图像;(b)线性扫描伏安曲线;(c)两种电极在不同电位下的乙烯分电流密度;(d)不同电位下E-HAE产物的FEs和电流密度;(e)不同催化剂存在下,E-HAE制乙烯的FE和电流密度的比较。
以CuSO4·5H2O为前驱体,在乙二醇(EG)中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Cu微粒(MPs)。通过SEM、HAADF-STEM对Cu催化剂的形貌进行表征。如图2a所示,结果表明Cu MPs分布均匀,直径约为1 μm。将Cu MPs负载于涂有微孔气体扩散层的碳纸上,标记为Cu/GDL-CP,并测定其E-HAE性能。
首先,作者用LSV测定了催化剂的E-HAE活性,如图2b所示。在Ar饱和的溶液中,在-0.3 V下,样品的电流密度仍接近于零,表明其HER活性较差。在C2H2饱和的溶液中,由于发生乙炔电催化加氢,电流密度显著增加,起始电位增大到-0.24 V。此外,通过对比Cu/GDL-CP、Cu/CP两种电极在不同电位下产生乙烯的分电流密度,如图2c所示,在Cu/GDL-CP上乙烯生成(jC2H4)的几何电流密度始终高于Cu/CP。结果显示,气体扩散层(GDL)能有效促进E-HAE进程,同时抑制HER
E-HAE产物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极电位。如图2d所示,在-0.3 V时,主要产物为乙烯和1,3-丁二烯,FEs分别为53%和47%左右。随着电位的降低,FE乙烯逐渐增大,在-0.6 V时达到最大,为83.2%,而1,3-丁二烯的FE显著下降至<10%,丁烯生成量很少。进一步,当电位低于-0.6 V时,H2和一些过度氢化产物(如乙烷)开始形成,导致FE乙烯降低。这些结果表明,电化学还原性强烈地依赖于电极电位,而电极电位决定了还原产物的选择性。此外,在-0.7 V下,乙烯的偏电流密度达到最大,为26.7 mA cm-2,此时乙炔转化率约为4.9%。与其他测试和报道的催化剂相比,本工作中的Cu MPs表现出最高的FE乙烯和偏电流密度(图2e)。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图3 Cu催化剂及其反应中间体的原位光谱表征:(a)原位XANES测试示意图;(b)Cu的原位K边XANES谱图;(c)原位拉曼光谱;(d)原位ATR-FTIR光谱;(e)生成乙烯的反应机理。
采用原位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实验研究了Cu催化剂的电子和几何结构。测试装置如图3a所示。根据图3b,不同条件下Cu的K边XANES光谱轮廓均与Cu箔相似,白线略向高能方向偏移,这表明Cu催化剂发生轻微氧化,可能与催化剂暴露在空气中有关。在饱和Ar的电解液中,在-0.6 V下,与开路电位(OCP)下相比,其白线向低能方向偏移,这表明催化剂表面发生电还原。相对于在饱和Ar的电解液,在饱和C2H2的电解液中,白线在-0.6 V与OCP下均再次向高能方向偏移。这表明,C2H2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由于电子从Cu转移到C2H2(*C2H2)的反键π轨道,导致催化剂的氧化态增加。OCP状态下的原位拉曼光谱表征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如图3c所示,在饱和C2H2的电解液中,位于1690 cm-1处的吸收峰对应在Cu表面吸附的*C2H2的C≡C,其相对于气相C2H2发生显著位移。因此,由于Cu转移的电子填充了反键轨道,*C2H2的C≡C键可能被削弱并活化
为了研究E-HAE的反应中间体,作者进行了原位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表征,该光谱对表面物种高度敏感。不同电位下的原位ATR-FTIR谱图如图3d所示。在-0.1 V时,在1630 cm-1处有一个正峰,可归于催化剂表面脱附的H2O;在1594和1670 cm-1处有两个负峰,其中在1594 cm-1处可归于*CH=CH2(*C2H3)的形成,这是C2H2还原的反应中间体,在1670 cm-1处可归于Cu表面吸附的*C2H2随着电极电位越来越负,在1594 cm−1处(*C2H3)的峰值显著增加,表明*C2H2加氢生成*C2H3与电极电位关系密切,即*C2H3是形成C2H4的关键中间体。根据这些结果,作者提出了E-HAE在Cu催化剂上可能的反应路线,如图3e所示,C2H2先加氢生成*C2H3中间体,然后再加氢生成乙烯,或偶联加氢生成1,3-丁二烯副产物。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图4 理论计算:(a)C2H2吸附在Cu表面的差分电荷密度;(b)C2H2在Cu(100)、(110)和(111)表面上的吸附自由能;(c)Cu(100)、(110)和(111)表面上的氢吸附自由能;(d)在0 V(实线)和-0.6 V(虚线)时,Cu(100)、Cu(110)和Cu(111)表面生成C2H4的自由能图。
为了进一步研究Cu催化E-HAE的活性位点和反应机理,作者进行了DFT计算。在这里,作者考虑了Cu的(111)、(100)和(110)三个晶面。根据C2H2吸附在Cu表面的差分电荷密度,Cu原子的价电子显著减少,*C2H2上增加了0.65个电子,从而证明电子从Cu表面转移到*C2H2上,这与上述实验结果一致。从吸附结构的不同电荷密度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电子转移过程(图4a),可以看出Cu吸附位点周围发生电荷耗尽和Cu表面*C2H2周围发生电荷累积。考虑到C2H2的强吸附作用,在研究反应机理时考虑了C2H2的表面覆盖效应。如图4b为计算C2H2在逐渐覆盖的Cu(100)、(110)和(111)表面上的吸附自由能(ΔGads),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覆盖C2H2表面的电化学加氢反应机理。在C2H2覆盖的表面上,Cu(100)、(110)和(111)表面上的氢吸附自由能分别为0.56、0.17和0.49 eV,说明*H较难形成,HER过程受到抑制(图4c)。
三种Cu表面生成C2H4的自由能反应路径计算如图4d所示。*C2H2第一步加氢形成*C2H3是三个表面上的限速步骤。在0 V下,(100)、(110)和(111)表面上的势垒分别为0.79、0.86和1.24 eV。第二步加氢反应都具有较低的能垒,生成的C2H4容易被表面解吸,从而抑制了过度氢化的反应途径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总结与展望】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本文报道了利用Cu催化剂,在室温、常压下实现高效的电催化乙炔加氢制乙烯。通过调整电极电位以及使用GDL以促进传质,结果表明,在-0.6 V时乙烯的FE达到最大,为83.2%,在-0.7 V时,生成乙烯的分电流密度达到最高,为26.7 mA cm-2,优于先前报道的催化剂。同时,在100 h的稳定性测试中,Cu催化剂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原位表征和DFT计算证实,电子从Cu表面转移到乙炔表面,增强了乙炔对氢的吸附,通过电子耦合质子转移机制来促进E-HAE。本文报道的E-HAE工艺为开发节能环保的乙烯制备工艺提供了新思路。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文献信息】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题目:Highly efficient ethylene production via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acetylene under mild conditions
DOI:10.1038/s41467-021-27372-8
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7372-8
邓德会&于良Nature子刊:室温常压下,电催化乙炔半氢化制乙烯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

本站非明确注明的内容,皆来自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清新电源立场。

(0)
CocoAHeCocoAHe管理员
上一篇 2021年12月12日 上午7:00
下一篇 2021年12月14日 上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