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伟新教授、张文华教授以及厦门大学王野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合作通过一系列具有明确Cu结构的ZnO/Cu纳米晶反相催化剂的综合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报道了在典型的反应条件下,ZnO/Cu催化剂在WGS和CO加氢反应中经历不同的原位重构过程,分别形成Cu羟基化的ZnO和CuZn合金活性位点。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用于WGS和CO加氢反应的Cu-ZnO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并揭示Cu结构效应,为优化Cu-ZnO-Al2O3催化剂的结构提供可行的指导。文章以“The active sites of Cu-ZnO catalysts for water gas shift and CO hydrogenation reactions”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图5. WGS反应的DFT计算。(a、b)优化的表面结构;(c)H2O解离和H转移反应计算的活化能与界面ZnO上OH覆盖率的关系;(d)由0.75 ML OHZnO-ZnO/Cu(111)和0.75 ML OHZnO-ZnO/Cu(100)表面催化的WGS反应的能量分布。对ZnO/Cu(111)和ZnO/Cu(100)表面进行DFT计算,以探索由ZnO/Cu-NCs催化WGS的反应机理。水在ZnO-Cu界面分解为OHCu和OZnOH非常容易,与之前的报道一致。由吸附的COCu和OHCu形成的COOHCu中间体分解生成气态CO2和OZnOH或生成气态CO2和HCu,活化能低于0.65 eV。然而,随后通过两个OZnOH基团的复合解吸或通过H从OZnOH基团转移到Cu位点随后两个HCu的复合,产生的H2需要克服大于1.39 eV的势垒。与同时生产H2和CO2的TPSR实验结果相比,这些DFT计算结果将导致H2产生温度高于CO2。DFT计算结果表明,预期在Cu-ZnO界面处会积累OH基团。因此,计算了OH覆盖的Cu-ZnO界面处水解离和H转移反应的活化能,计算的水解离活化能随界面处的OH覆盖率而增加,而H转移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图5c)。这些DFT计算结果表明,WGS反应的速度限制步骤从0.5 ML OH覆盖率时的H转移反应,变为0.75 ML OH覆盖率时的水解离。同时,所有基本步骤在0.75 ML OHZnO-ZnO-Cu(100)界面比在0.75 ML OHZnO-ZnO-Cu(111)界面更容易进行(图5d)。
The active sites of Cu-ZnO catalysts for water gas shift and CO hydrogenation reactions (Nat. Commun.,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4621-8)文献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4621-8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