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研究背景

全固态电池(ASSB)因其安全性和高比能而备受关注。尽管许多转化型ASSB在室温下具有高比容量,但由于活性材料载量低,通常具有低的面容量。几种转换型正极ASSBs面容量在循环过程中还会迅速衰减,因为这些转换型正极具有较差的离子/电子传输网络和高的过电位,导致容量迅速下降。因此,实现高面容量和构建离子/电子传输途径至关重要。
通过在导电碳网络表面分解固体电解质,原位形成氧化还原活性正极材料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然而,目前作为活性材料前驱体的Li6PS5Cl和Li6PS5Br固体电解质的循环性能不理想,且只有少数报道试图阐明其中复杂的电化学反应机制。
成果简介

近日,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德国吉森大学Jürgen Janek教授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Lithium Argyrodite as Solid Electrolyte and Cathode Precursor for Solid-State Batteries with Long Cycle Life”的论文。该工作报告了在循环过程中通过Li6PS5Cl0.5Br0.5(LPSCB)/多壁碳纳米管混合物的电化学分解,原位形成活性材料以及高效的离子和电子传导路径。LPSCB电解质在首圈放电期间,通过部分分解有效地形成多相转换型正极。多种表征技术,尤其是原位压力监测,揭示了循环过程中两种活性元素的共氧化还原过程。LPSCB基电池在1000次循环中表现出稳定的循环性能,在0.885 mA cm-2下具有94%的容量保持率和12.56 mAh cm-2的高面容量。
研究亮点

(1)以LPSCB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正极、LPSCB作为固体电解质、In/InLi作为负极的ASSB在0.7 C、1000次循环中能提供1.24 mAh cm-2的高面容量;
(2)LPSCB在首圈放电中通过电化学还原部分分解,原位形成活性物质,剩余的LPSCB电解质在复合正极中提供离子传导路径;
(3)综合先进的分析技术,特别是原位压力分析,揭示了电化学反应机理。
图文导读

1. 复合正极的设计与原位形成
在复合正极中,LPSCB既充当电解质又充当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的前驱体。图1b显示,在整个横截面中,正极、固体电解质和负极层紧密接触。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图1 (a)In/InLi|LPSCB|LPSCB-MWCNTs电池示意图;(b)ASSB的横截面SEM图像;(c)在复合正极中具有10、20、30和40 wt%MWCNT的LPSCB基ASSB的循环性能;(d)LPSCB-MWCNTs复合电极示意图。
LPSCB-MWCNTs复合材料中含10、20、30和40 wt%MWCNTs的样品分别命名为9010#、8020#、7030#和6040#。图1c显示,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加,放电容量首先急剧增加,然后缓慢增加,表明只有那些与MWCNTs接触的电解质颗粒参与了活性材料的形成。根据20次循环后测得的容量,复合正极中约34%的LPSCB分解,所得氧化还原活性层厚度约为LPSCB颗粒半径的13%。因此,复合正极是通过LPSCB-MWCNTs复合层中一部分LPSCB原位电化学分解形成的。
2. LPSCB-MWCNTs正极电化学反应机理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图2 (a)30 wt%MWCNTs的LPSCB-MWCNTs复合材料组装的ASSB的充放电曲线;(b)7030#正极在循环过程中不同状态下的非原位XRD;在循环过程中,7030#正极在不同状态下的(c)S 2p和(d)P 2p的XPS精细谱。
不同充放电状态下复合正极的XRD表明,初始状态下除了对应结晶LPSCB的衍射峰外,没有其他衍射峰。在第二次循环中将电池充电至3 V后,未观察到衍射图案显著变化。随后将电极放电至0 V时,在约27°的2θ处出现一个宽峰,这归因于非晶态Li2S的形成
图2c、d显示,对于LPSCB电解质,PS43-和游离S2-离子归因于Li6PS5Cl0.5Br0.5相。通过球磨与多壁碳纳米管混合后,观察到P-S-P和Sx信号的强度略有增加。初始放电至0.6 V后,获得的S 2p光谱与原始电池的相似,因为在此阶段没有明显的容量变化。然而,随着进一步降低到0 V,P-S-P和Sx双峰消失,PS43-信号减少而S2-信号增加,表明LPSCB的还原分解,导致Li2S的形成。同时,在~128.5 eV的P 2p光谱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宽峰,表明形成了还原的含磷物质(P/LixP)。
当随后将电池充电至2 V时,Li2S信号降低,P/LixP信号消失。同时,S 2p光谱中的PS43−信号变得更加明显,并且P-S-P信号重新出现在S 2p和P 2p光谱中。此外,还会出现Sx信号。在进一步氧化至3 V后,PS43−信号降低且Li2S信号完全消失,而P-S-P和Sx信号继续增加。总之,实验结果表明,氧化过程从Li2S和P/LixP形成硫代磷酸锂相,最终转化为Sx
对于第二个循环,当电池再次放电至0.6 V时,Sx信号消失,伴随着P-S-P信号的减少,PS43-信号再次上升。此外,Li2S信号略有增加。当电池在第二个循环中完全放电至0 V时,P-S-P信号几乎消失,Li2S双峰继续增加。20次循环后的光谱表明,充放电期间的光谱变化是可重现的,表明所发生的反应具有高度可逆性
此外,表征了固态NMR光谱,以获得有关LPSCB-MWCNTs电极反应途径的更多信息,如图3所示。在原始LPSCB电解质中,大多数锂离子连接到PS43-四面体。在大约2 ppm处发现了一个小宽峰,这可归因于硫银锗矿结构中的游离S2-。由于含有PS43−的玻璃相比例增加,球磨复合正极显示出比原始LPSCB电解质更宽的线。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图3 LPSCB电极在不同循环状态下(a)7Li、(b)6Li和(c)31P同位素的非原位高分辨率固态NMR光谱。
在第二个循环中充电至2 V的正极6Li和7Li NMR光谱中,观察到首圈中形成的不可逆LiCl/LiBr残留信号,介于0.5和-2 ppm之间。同时,在>90 ppm范围内出现共振信号,表明PS43−相氧化成各种可能的阴离子骨架31P光谱中>90 ppm处的信号表明形成了P2S74-,而~115 ppm处的微弱信号可归因于少量P2S62-。当复合正极进一步充电至3 V时,发生从PS43-到P2S74-、P2S62-和无定形Sx的氧化。
在第二个循环中放电至0.6 V后,31P光谱中>90 ppm的信号降低,反映了阴离子骨架的还原。同时,7Li光谱中在1到-2 ppm之间出现的宽峰,表明PS43-和LiCl/LiBr的形成。在进一步放电至0 V时,7Li和6LiNMR中的两个宽共振峰强度都增加,表明形成了Li2S。放电至0 V时,31P光谱表明产生了具有较低x分数的P0和LixP还原产物。
全电池的净压力变化∆p通常受正极和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控制。因此,压力测试也可用于揭示循环过程中复杂的转化反应。虽然简单的转化反应如In+Li++e→InLi会导致体积线性增加,但观察到的∆p曲线在充电时显示出具有三个不同区域(区域 1-3)的非线性行为。换句话说,正极侧至少涉及三种不同的反应,每种反应都有特定的体积变化。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图4 (a)电压曲线与原位测量的电池压力变化;(b)放大一个循环周期的数据
与转化型材料化学反应相关的理论体积变化,即摩尔反应体积,可以根据晶体学信息进行估算。假设由Li2S和P0反应形成富含PS43-的相,可以表示为(Li2S)0.75(P2S5)0.25,随后转化为(Li2S)0.67(P2S5)0.33,最后到(Li2S)0.50(P2S5)0.50。因此,相应的反应体积可以计算如下:
反应(1)—Li3PS4(LPS)相形成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反应(2)-LPS氧化I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反应(3)-LPS氧化II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考虑到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只有反应(2)可以导致充电时∆p降低。因此,假设LPS玻璃相的氧化开始于区域2。LPS玻璃相的形成发生在区域1。区域4-6中∆p的变化稍微温和,可能是由于氧化后复合材料中锂离子传输更加缓慢。区域4比区域3宽,表明反应重叠,特别是在区域4和5,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放电过程中∆p变化平缓。
总之,上述各种分析研究结果彼此非常吻合,因此可以提出转化型复合正极内的潜在反应机制。对可逆容量有贡献的主要反应是: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假设LPSCB在首圈放电期间分解,形成Li2S、LixP和LiCl/LiBr。LiCl(LiBr)一旦形成就失去电化学活性,对可逆容量没有贡献。在接下来的充电过程中,PS43-单元再次形成。在更高的电位下,越来越多地形成氧化态含硫化合物。为简单起见,假设S0和P2S5作为“理想的”氧化产物,从S0和P2S5到Li2S和LixP的过程包含10+x个电子和10+x个Li+,对应于(1147+114.7x) mAh g-1。考虑到Li3P,这最终导致最大理论容量为1491.1 mAh g-1因此,转换型复合正极的充放电过程同时利用了硫和磷的氧化还原活性,即实现了两种活性元素的氧化还原过程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图5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硫和磷的氧化还原反应。
3. 电池性能和基准化
具有7030#正极的LPSCB基ASSB电化学性能如图6所示。如图6a,具有3.1 mg cm-2LPSCB载量的电池,在0.176 mA cm-2下放电容量可达524 mAh g-1。400次循环后没有任何衰减。从第四个循环开始,库仑效率高达约100%,表明LPSCB的分解产物具有可逆的电化学活性。当电池在0.442 mA cm-2下循环时,放电容量增加,然后在500次循环后稳定在539 mAh g-1。即使在0.885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电池仍然表现出稳定的长循环性能。1030次循环后,比容量先下降后上升,最终稳定在402 mAh g-1,容量保持率高达94%,证明其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图6 在不同电流密度(a)0.176 mA cm−2、(b)0.442 mA cm−2、(c)0.885 mA cm−2下,载量为3.1 mg cm−2LPSCB正极的ASSB电池循环性能,以及具有不同正极LPSCB载量为(d)5.0 mg cm-2和(e)24.8 mg cm-2在0.176 mA cm-2下的循环性能;(f)比较具有不同硫基转化型正极的ASSB面容量和循环性能。
图6d显示了LPSCB正极载量为5.0 mg cm-2的电池在室温下的循环性能。容量最初增加并稳定在566.8 mAh g-1。在24.8 mg cm-2的正极载量下,第30次循环的可逆容量达到约508.5 mAh g-1。该电池的面容量是目前报道的硫基转换型正极ASSB中最大的。
总结与展望

总之,本文利用“前驱体”LPSCB固态电解质分解产物的硫和磷氧化还原活性,作为ASSB的活性材料,在室温下获得了高达12.56 mAh cm−2的高面容量。由于采用复合正极结构和应用外部压力,LPSCB基电池在0.885 mA cm−2下,经过1030次循环后可实现约1.24 mAh cm-2的面容量,容量保持率高达94%。通过各种表征方法揭示了其中的主要反应机理。LPS相在放电过程中分解为Li2S和P/LixP。在充电过程中,还原产物被氧化成类LPS相,包含各种聚阴离子,如P2S74-和P2S62-和类Sx。LiCl和LiBr在首圈放电过程中形成,且在后续循环中不可逆。本文加深了对硫代磷酸盐固体电解质电化学反应的理解,并为开发高性能ASSB开辟了新途径。
文献链接

Lithium Argyrodite as Solid Electrolyte and Cathode Precursor for Solid-State Batteries with Long Cycle Lif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DOI: 10.1002/aenm.20210137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enm.202101370
AEM:锂硫银锗矿作为固体电解质和正极前驱体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

本站非明确注明的内容,皆来自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清新电源立场。

(0)
CocoAHeCocoAHe管理员
上一篇 2021年8月4日 上午7:00
下一篇 2021年8月6日 上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