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伦敦大学学院Xuekun Lu、Paul R. Shearing团队以“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Battery Electrodes During Calendering”为题,在Joule上发表最新研究进展。通过纳米级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对锂离子电池正极进行原位对锟实验,实验发现,由宽尺寸分布的大颗粒构成的电极经历了不均匀的微观结构自动排列。在高倍率下,性能主要受制于固态扩散缓慢的动力学。随着锂化不均匀程度的增加,对锟会使固态扩散动力学变差,导致活性材料利用率变低。相比之下,由小颗粒组成的电极结构更稳定,变形更均匀,曲折度更低,显示出更高的额定容量,对对锟致密化不太敏感。最后,该工作研究了电池性能对孔隙率和电极厚度的依赖性,为电极制造和微结构优化提供了新见解。
图7 从增加厚度和对辊比的电极获得的电池性能。(A)未对辊、对辊和增加厚度的对辊AM_L和AM_S电极的模拟额定比容量的比较;(B-C)60% 放电深度和放电结束时,锂化状态和电解质浓度分布;(D)AM_S和AM_L电极的比容量与孔隙率和电极厚度双重变化的关系。作者制备了三个厚度和面积容量更大的电极,并与辊压至20%的电极进行比较(图8)。通过比较未对辊的1和2 mAh cm-2放电曲线(图8A和8C)与辊压后曲线(图8B和8D)相比,发现曲线形状几乎相同,甚至在5C时也是如此,这与之前的观察一致,即电解质传输不会限制性能。而2 mAh cm-2电极,由于较大的放电电流,电极表现出更明显的电容损失,因此固态扩散引起的极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