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Storage Materials》期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任期刊总编辑,创刊之初就将期刊定位为新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最负盛名的期刊之一。期刊主要报道储能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质、性能以和技术应用有关的重大新发现,及其用于可持续能源和发展的装置的策略和政策。
为保证审稿公平公正,避免因国别、科研单位、课题组、作者学术背景等因素造成的学术歧视、评判偏见等问题,《Energy Storage Materials》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采用双盲审审稿模式,作者对审稿人身份未知,审稿人也无法知晓文章作者的相关信息。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只通过工作本身的价值进行审稿评判,保证审稿过程的绝对公平公正,同时也保证了期刊所发表文章的质量。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截至目前已发表文章1015篇,其中包括领域中的热点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68篇。《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目前被引频次总计达16378次,2020年六月至七月即将迎来第一个影响因子,预计可达17.5。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自2015年10月出版第一期,已于2019年9月被SCIE数据库收录,CiteScore为15.09。
自创刊以来,《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发文量已从2016年的58篇飙升到2019年的416篇,2020年仅仅过去一个季度,发文量就已超过200篇。
该刊文章主要以article为主(926篇),其次为review(125篇),外加少量的editorial和correction。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对该期刊贡献最多的是来自中国的作者,其次为美国,再次为澳大利亚,还有众多来自韩国、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作者。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自创刊以来就广泛得到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众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认可与支持,包括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中国科学院王中林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院士、中国科学院陈立泉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教授、清华大学康飞宇教授、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等众多学者选择将其优秀工作发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并已有多篇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文章所涉研究方向前三名为: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其次为energy fuels和electrochemistry。
下面将重点介绍《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的领域热点论文。
一、 Thermal runaway mechanism of lithium ion battery for electric vehicles: review(2018年)
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
安全问题是阻碍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中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高,提高其安全性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迫。热失控是电池安全性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本文对商用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进行了全面综述。从典型事故中吸取教训,总结了可能导致热失控的滥用条件。滥用条件包括机械滥用、电气滥用和热滥用,对于所有滥用情况,通常都会导致内部短路。热失控遵循链式反应的机理,在此过程中,电池组件材料的分解反应接连发生。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能量释放图,可以量化所有电池组件材料的反应动力学,以解释热失控期间链式反应的机理。通过两种情况下的能量释放图进一步阐明了内部短路与热失控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三级保护概念以帮助减少热失控危害。通过在发生热失控之前提供被动防御和预警,增强材料的固有热稳定性以及减少诸如热失控扩散之类的二次危害,可以实现三级保护。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16303464
二、A mechanically durable and device-level tough Zn-MnO2 battery with high flexibility
通讯作者: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
图2 Zn-MnO2柔性电池实用性图示
尽管柔性储能装置在实验室研究中已蓬勃发展,但是目前尚未实现实际应用,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机械耐久性差,而这在文献中很少进行研究。一方面,它们的柔韧性不足以适应任意变形,过去仅通过以一定角度的静态弯曲来验证。因此,非常需要针对动态机械刺激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这些装置的强度不足以承受包括大的剪切力和冲击在内的剧烈的机械刺激,这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实用性。因此,还需要确保长期可用性的设备级韧性。本工作中,作者在不使用隔膜的情况下,基于双交联的水凝胶电解质开发了机械耐用的Zn-MnO2电池。由于水凝胶的有效能量耗散,在严重的机械刺激下动态变形时,电池依然可保持稳定的能量输出。可以变形为各种不同形状,而不会降低电化学性能,表现出出色的柔性;还具有超强的韧性,可以承受两天的踩踏压力,并能在路上行驶的汽车中随机经受20次的冲击。这些演示揭示了其出色的机械稳定性和耐用性,表明其在真正柔性和可穿戴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19300327
三、Recent advances i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ased self-charging
power systems
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王中林院士
图3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技术的发明及工作机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高性能的能量存储系统,例如用于便携式设备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但是,这些存储系统有限的循环寿命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自2012年以来,已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技术,将微小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且自供电系统已经取得了各种突破。将TENG与能量存储设备集成可能是为长时间工作提供可持续电源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在本综述中,作者介绍了基于TENG的自充电电源系统(SCPS)的最新进展,该系统将在物联网、便携式电子产品和可穿戴电子产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同时也包括结合了其他能量转换技术的混合式SCPS;系统地总结了提高SCPS总体效率的关键方法;最后,作者重点介绍了一些TENG技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18314065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自创刊以来,本着绝对公平公正的原则筛选领域内优秀工作进行发表,且审稿周期短效率高,已得到领域内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同。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欢迎各位将优秀工作投稿到《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
本站非明确注明的内容,皆来自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清新电源立场。